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王堆漢墓 - 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

馬王堆漢墓 - 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的長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這裡先後發掘了3座西漢時期墓葬。墓葬的結構宏偉複雜,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由三槨、三棺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墓葬內的隨葬品十分豐富,共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陶器、竹簡、印章、封泥、竹木器、農畜產品、中草藥等遺物3000餘件。此外,墓葬中還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屍1具以及中國迄今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方劑書籍帛書《五十二病方》。

馬王堆漢墓的發現,為研究漢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及長沙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

2013年5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將馬王堆漢墓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馬王堆漢墓

適宜遊玩季節; 秋季

建議遊玩時長; 1-2小時

墓葬年代; 公元前2世紀早期

著名景點; 千年女屍

發掘年代; 1972~1974年。

所屬城市; 湖南省長沙市

地理位置

馬王堆漢墓在湖南省長沙市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後在長沙市區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挖掘出土三座漢墓。三座漢墓中,二號墓的是漢初長沙丞相軑侯利蒼,一號墓是利蒼妻,三號墓是利蒼之子。馬王堆三座漢墓墓主下葬年代不同。二號墓墓主軑侯利蒼約下葬於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三號墓墓主利蒼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一號墓墓主利蒼妻下葬年代可能還要略晚一些。

湖南省會長沙市的東郊有兩座土丘,因外形很像馬的鞍具被當地人叫做"馬鞍堆",後來訛傳為"馬王堆"。據一本地方志記載,馬王堆是五代十國楚王馬殷的家族墓地。

出土過程

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發掘了1號墓;1973至1974年初,發掘了2號、3號墓。1973年出版了《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1]​。

發現

1971年底,當地駐軍在馬王堆的兩個小山坡建造地下醫院,施工中經常遇到塌方,用鋼釺進行鑽探時從鑽孔里冒出了嗆人的氣體,有人用火點燃了一道神秘的藍色火焰。被點燃的那神秘的藍色火焰讓人感到恐懼和不解。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館的侯良馬上意識到,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話里把這樣的墓叫火坑墓。

挖掘

1972年1月,考古隊正式對神秘的墓葬進行了科學挖掘,顯示出這個墓葬南北長20米,東西長17米,屬於大

型的古代墓葬。正當人們懷着期待的心情工作時,發現了一個圓形的盜洞,筆直地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盜洞終於消失了。就在這時,人們挖到了一種粘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來保護墓葬,據說具有很好的封閉性。這時,在發掘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綠色的樹葉,周圍的人不敢相信這是古時候的樹葉。在隨後的發掘中,人們又在填土中陸續發現了翠綠的樹枝和黃綠色的竹筐,一切都那麼不可思議。

這是一個方形的墓,深20米,從上到下逐漸縮小,像漏斗的模樣,墓坑的底部擺放着4米多長、1.5米高的槨室,如此罕見的巨大槨室讓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家感到驚訝。揭開槨板,人們發現這是一個豐富的地下寶庫: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邊的邊廂里填滿了五光十色的珍寶,在淤泥的覆蓋下,每件物品都如新的一樣。

就在考古隊員小心翼翼提取文物的時候,不可思議的事情又出現了,在東面的邊箱裡發現了一個漂亮的漆器,打開蓋子,在場的人都不由瞪大了眼睛。侯良回憶說,那天蓋子揭開後發現下邊是水,漂了一層藕片,北京來的王予予喊:"哎呀,這是2000多年的藕片啊!"這麼一喊,大家都擠上來看這稀奇的事,他怕擠壞了,慢慢端到中間趕快去照相,就這麼一端一放,漆器里就剩下幾片了,等放到汽車上馬上送回來時,哎,沒有了,變成一鍋湯了!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最容易腐爛的東西保存如此完好,又是什麼原因讓神奇的景象轉瞬即逝呢?這時的人們還來不及思索這些令人費解的謎團,琳琅滿目的文物源源不斷地被取出墓坑,最後只剩下了墓主人的棲身之所。

開棺

開棺的過程再次出乎人們的意料,龐大的棺材竟然套裝有4層,最裡面才是安放墓主人遺體的內棺,棺蓋上覆蓋着一塊"T"型的神秘帛畫,這幅長達兩米並且完好無損的巨幅帛畫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

龐大的4層棺材都用上好的木料打造,最外面是莊重的黑漆素棺,沒有絲毫裝飾;第二層是黑底彩繪漆棺,黑色的底子上用金黃色繪出複雜多變的雲氣紋,紋路間穿插着111個怪獸或者神仙,圖案想象力豐富,線條粗獷,洋溢着遠古時代的神秘氣息;第三層是朱底彩繪漆棺,紅色的底子上用綠色、褐色、黃色等各種顏色,描繪出許多代表祥瑞的圖案,一共畫了6條龍、3隻虎、3隻鹿、1隻鳳和1個仙人,和外面的棺材相比,這個棺材顯得富麗堂皇;最裡面的內棺,棺身塗滿黑漆,外面用帛和繡錦裝飾。要見到墓主人的面目,必須先揭開裹在外面的絲綢物品,人們花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墓主人身上裹了20層衣物,有絲綢、麻織品,春夏秋冬的衣服幾乎都全了。

墓主人終於露出了面容,所有在場的人都目瞪口呆:她不像一具古屍,皮膚仍舊是淡黃色的,按下去甚至還有彈性,部分關節能夠活動。女屍經過防腐處理後,被送到了湖南省醫學院。注射防腐劑時,女屍的軟組織隨時鼓起,以後逐漸擴散,和新鮮屍體十分相似。這不僅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蹟,而且也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

內部結構

墓葬形制

馬王堆漢墓的地面上,原有大小相仿的兩個土丘,東西並列,底徑各約40米,頂部圓平,高約16米。當地原 是一片四、五米高的土丘,造墓時先在土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再用版築法夯築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入葬後填土夯實,築起高大的墳丘。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側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

一號墓的墓坑最大、 最深。墓口南北長19.5米, 東西寬17.8米,以下有4層台階,再下則是斗形坑壁,直達墓底。墓底長7.6米,寬6.7米,深16米。另外兩座墓的規模略小,墓坑較淺,墓壁只有3層台階。2號墓墓底長7.25米,寬5.95米;3號墓墓底長5.8米,寬5.05米。一、二號墓坑已經填塞,三號墓坑經過整理加固,保存下來,並新建了大跨度的頂棚,供人們參觀。

3座墓的墓底和槨室周圍,都塞滿木炭和白膏泥,然後層層填土,夯實封固。1號墓填木炭厚0.4~0.5米,總重量約達1萬多斤,分布在木炭層外的白膏泥,厚1~1.3米,粘性甚強,滲透性極低,對於密封起決定性作用。1號墓的白膏泥堆積既厚又勻,封固嚴密,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槨室形成高標準的恆溫、恆濕、缺氧、無菌環境,基本排除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對各種物質的損毀作用,故墓內的多層棺槨、墓主屍體及隨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來。另外兩座墓,特別是 2號墓,則因白膏泥堆積較薄,分布不勻,密封程度不好,墓內的保存情況較差。

棺槨結構

1號墓和3號墓的棺槨都保存相當完整,結構大體一致,但規模有一定的差別。1號墓的龐大槨室和4 層套棺,採取扣接、套榫和栓釘接合等方法製作而成,約用木材52立方米。槨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構築,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下置墊木和兩層底板,再樹4塊壁板和4塊隔板,便形成居中的棺房和四周的邊箱,上部覆蓋頂板和兩層蓋板。4層套棺用梓屬木材製作,內壁均髹朱漆,外表則各不相同。外層的黑漆素棺體積最大,長2.95米,寬 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裝飾。第2層為黑地彩繪棺,飾複雜多變的雲氣紋及形態各異的神怪和禽獸。第3層為朱地彩繪棺,飾龍、虎、朱雀和仙人等祥瑞圖案。第 4層為直接殮屍的錦飾內棺,蓋棺後先橫加兩道帛束,再滿貼以鋪絨繡錦為邊飾的羽毛貼花錦。3號墓的槨室南邊箱多一縱梁。套棺3層,外棺和中棺的外表均髹棕黑色素漆,未加其他裝飾,內棺則在加帛束之後滿貼以絨圈錦為邊飾的繡品。 2號墓從殘存的痕跡看來,結構和 1、3號墓有所不同,槨內置2層棺。

墓葬歸屬

墓主人

長沙為漢長沙國首府臨湘縣所在地。該墓地曾被訛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又曾被附會為長沙王劉發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雙女"。

在文物清理過程中,人們發現了一枚印章,上面刻着"妾辛追"幾個字,說明墓主人的名字叫辛追。另外在一些隨葬器物上,印有"軑侯家丞"和"軑侯家"的字樣。根據史書記載,軑侯是西漢初年的一個侯爵,曾在長沙國擔任丞相。由此基本確定墓葬的年代屬於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葬。據《史記》和《漢書》記載,長沙相利倉於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

根據漆器款識、封泥、印章等,及一號墓發現的年約50歲左右的女性屍體和墓內又出"妾辛追"骨質印章,推斷墓主為利蒼之妻;二號墓發現"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和"利蒼" 3顆印章,表明該利蒼墓的墓主為本人;三號墓墓主遺骸屬30多歲的男性,是利蒼之子。

墓葬時間

3號墓出土的一件木牘,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樣,標誌着該墓的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前168)。1號墓在構建時分別打破2號墓和3號墓的封土,則其年代應再晚些。三座墓葬的時間相距約20多年。

出土文物

馬王堆漢墓兩千多年來從未被盜,保存完好,因此出土了大量的 文物,保存較好的1號墓和3號墓,隨葬品都置於棺房周圍的4個邊箱之中,主要有滿盛衣物、食品和藥,以及"遣策"竹簡,均達1000餘件。兩墓的錦飾內棺上都覆蓋彩繪帛畫。3號墓還隨葬有帛書和兵器。

一號墓出土的歷兩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屍及三號墓出土的大量帛書文獻,為西漢初期歷史考證提供了翔實的資料,震驚了世界。出土時,一號墓由於用白膏泥密封好,因此女屍歷經二千年仍保存完好,被發現時,曾有氣體噴出燃燒,但由於沒及時收集氣體,不知具體成份,成了千年女濕屍仍保存完好的難解之謎。

漆器木俑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共約500件,計1號墓184件,3號墓316件。這是各地發現漢代漆器中數量最多、保存 最好的一批。器類主要有鼎、匕、盒、壺、鈁、卮、耳杯、盤、奩、案、幾和屏風等。漆耳杯占漆器總數的一半以上。漆器大部分是木胎,只有少數奩和卮是夾胎。裝飾花紋多為漆繪的紅、黑和灰綠等色。紋樣則以幾何紋為主,龍鳳紋和草紋為輔。不少漆器有"成市□"戳記,說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製造的。一號墓出土了大量陪葬用漆器,如杯、盤、化妝盒等,杯盤內底上寫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樣,還有註明器物容量的。外表光亮如新,足見漢初漆器製造工業之精。

此外,1號、3號兩墓分別出土100多件木俑和30多個盛放肉食品、穀物、果品和香料的竹笥。

"遣策"竹簡

詳細記載了1號和3號兩墓隨葬品的情況,是目前發現的同類竹簡中最完整的兩批。1號墓 出土312枚,3號墓出土410枚,內容均為逐件記錄隨葬物品的名稱、 數量和各種物品的分類小計。1號墓"遣策"竹簡所列器物清單的大概順序是:用漆木製九鼎、七鼎和三鼎、二鼎盛放的各種羹,用竹笥盛放的肉食品(包括禽、蛋和魚類),用陶器盛放的醬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糧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妝用品、絲織衣物、樂器、扇、席和土質、木質的,但沒有提到屍體的衣衾和相當數量的木俑。簡文所載與墓內所出實物雖有一定的出入,但兩相符合者仍然較多,因而根據簡文便可確定某些器物的名稱。3號墓所出"遣策"竹簡,除大部分內容與1號墓相同外,還記載有車騎、樂舞、童僕等侍從,包括所持儀仗、兵器和樂器等物,這些都能同出土的木俑及棺房兩壁的帛畫大體對照起來。

帛畫

主條目: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一號墓內棺覆蓋了一幅精美的T型帛畫,畫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別表現了天上、人間與地下的場景,體現了當地的傳統習俗,學者們最初認為這幅帛畫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國,但因為後來發現此觀念在當時仍不算普及,反而可能是根據當地傳統習俗招魂儀式所做,希望死者死後靈魂不會消散。

1號墓和3號墓內棺上的彩繪帛畫,保存完整,色彩鮮艷,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兩幅帛畫的構圖基本一致,全長2米許,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頂端系帶以供張舉,應是當時葬儀中必備的旌幡。畫面上段繪日、月、升龍和蛇身神人等圖形,象徵着天上境界;下段繪交龍穿璧圖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饗等場面。整個主題思想是"引魂升天"。有人認為,"遣策"簡文中的"非衣一長丈二尺",即指這種帛畫。兩墓帛畫的主要差別在於墓主形象,1號墓為女性,3號墓為男性。3號墓棺房懸掛的帛畫,西壁保存較好,長2.12米,寬0.94米,繪車馬儀仗圖像,畫面尚存一百多人像、幾百匹馬和數十輛車;東壁的帛畫殘破嚴重,所繪似為墓主生活場面。

紡織品和衣物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各種絲織品和衣物,年代早,數量大,品種多,保存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的史料。1號墓邊箱出土的織物,大部分放在幾個竹笥之中,除15件相當完整的單、夾綿袍及裙、襪、手套、 香囊和巾、袱外, 還有46卷單幅的絹、紗、綺、羅、錦和繡品,都以荻莖為骨幹卷扎整齊,以象徵成匹的繒帛。3號墓出土的絲織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殘破不成形,品種與1號墓大致相同,但錦的花色較多。最能反映漢代紡織技術發展狀況的是素紗和絨圈錦。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重不到1兩,是當時繅紡技術發展程度的標誌。用作衣物緣飾的絨圈錦,紋樣具立體效果,需要雙經軸機構的複雜提花機制織,其發現證明絨類織物是中國最早發明創造的,從而否定了過去誤認為唐代以後才有或從國外傳入的說法。而印花敷彩紗的發現,表明當時在印染工藝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較好的麻布,發現於1號墓的屍體包裹之中,系用苧麻或大麻織成,仍具相當的韌性。

帛書和醫簡

主條目:馬王堆帛書馬王堆漢墓三號墓發現了大批帛書和兩卷醫簡,均出自3號墓東邊箱的長方形漆盒中。帛書大部分寫在寬48厘米的整幅帛上,摺疊成長方形;少部分書寫在寬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條將其捲起。出土時都已嚴重破損,經整理,知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書有今本傳世外,絕大多數是古佚書,此外還有兩幅古地圖。這是中國考古學上古代典籍資料的一次重大發現。

帛書包括《易》、《老子》、《戰國縱橫家書》、《養生方》等漢初學術與方術文獻,其中《易》與《老子》都與今本有較大的區別,被認為是這些書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傳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術文獻有助於了解漢初的占卜、星相、醫術、房中術等內容。

此外馬王堆道家文獻出土之豐富,也可證實老學及黃老之學的主導地位。馬王堆出土的這批珍貴帛書,確實是"道家學派的資料匯編"①。《老子》甲、乙本及《黃帝四經》之震撼學壇固不用說,新近帛書《繫辭》之全文公布,可以看出它是現存最早的道家抄本②,而其他《易》說類的佚書《二三子問》、《易之義》、《要》及《繆和》、《昭力》等,則全都滲透着濃厚的黃老思想。帛書的字體接近於漢隸,而別具一格,被書界稱為"馬王堆體"。

醫書簡兩卷200支,一卷內容與《黃帝內經》相似,講的是養生之道,另一卷則為房中術。

馬王堆古墓出土簡帛目錄

類別 內容

六藝

《周易》、《喪服圖》、《春秋事語》、《戰國縱橫家書》

諸子

《老子》甲本(附佚書3篇)、《老子》乙本 《九主圖》、《皇帝書》、

兵書

《刑德》甲、乙、丙3種

數術

《篆書陰陽五行》、《隸書陰陽五行》、《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籙》、《神圖》、《築城圖》、《園寢圖》、《相馬經》 方術

《五十二病方》(附佚書4篇)、《胎產圖》、《養生圖》、《雜療方》、《導引圖》(附佚書2篇)

地圖

《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圖》

注:以上表格和帛書的來源

樂器

馬王堆漢墓的樂器,1號墓出土有二十五弦瑟,是發現的唯一完整的西漢初期瑟,還出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號墓除出土瑟、竽外,又有七弦琴和六孔簫。這些都是首次發現的西漢實物。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別標明漢初的律名,為探討中國早期律制增添了物證。

文物價值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為研究西漢初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

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經考證,比《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可能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方280多個,所用藥物計2

40多個。這是我國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五十二病方》的發現,補充了《內經》以前的醫學內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

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種漆器,製作精緻,紋飾華麗,光澤如新。珍貴的是一號墓的大量絲織品,保護完好。品種眾多,有絹、綺、羅、紗、錦等。有一件素紗襌衣,輕若煙霧,薄如蟬翼,該衣長1.28米,且有長袖,重量僅49克,織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奪。出土的帛畫,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還有彩俑、樂器、兵器、印章、帛書等珍品。

一號漢墓的彩繪漆棺,色澤如新,棺面漆繪的流雲漫捲,形態詭譎的動物和神怪,體態生動,活靈活現,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三號墓出土的10多萬字的大批帛書,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資料。帛書的內容涉及 古代哲學、歷史和科學技術許多方面。經整理,共有28種書籍,12萬多字。另外還有幾冊圖籍,大部分都是失傳的佚書。

二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其繪製技術及其所標示的位置與現代地圖大體近似,先後在美國、日本、波蘭等國展出,評價極高,譽為"驚人的發現"。

一號墓由墓頂至槨室深達20米。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由三槨(外槨、中槨、內槨)、三棺(外棺、中棺、內棺),以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約1萬餘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達60-130厘米。棺內出土了一具保存 2100多年的完整女屍(利蒼的妻子辛追),屍體長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潤澤柔軟,部分毛髮尚存,部分關節可以彎動,許多軟組織比較豐滿,柔潤而有彈性。古屍內臟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對位置基本正常。這是世界上已發現的保存時間最長的一具濕屍。

其中發現的甲、乙本《老子》,為我們現在所見最古的版本;發現的《五星占》,是我國現在發現的最古老的天文書;發現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在發現的最古老醫書。預計在2012年出版《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包括全部的內容。

千年女屍

發現

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屍,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活動,軟結締組織尚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它既不同於木乃伊,又不同於屍臘和泥炭鞣屍。是一具特殊類型的屍體,是防腐學上的奇蹟,震驚世界,吸引不少學者、遊人觀光。女屍經解剖後,軀體和內臟器官均陳列在一間特殊設計的地下室內(漢墓陳列館現設在湖南省博物館院內)。

從最早發掘的一號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據考證為利蒼的妻子辛追,年齡約五十歲左右,出土時軟組織有彈性,關節能活動,血管清晰可見,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見的不腐濕屍,此後將此類古屍命名為馬王堆屍。屍體經湖南醫學院專家解剖後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館,現已不向遊客開放,但曾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數千萬計的遊客。

1號墓的女屍經病理解剖表明,雖然經歷了2100年,身體各部位和內臟器官的外形仍相當完整,並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軟骨等細微結構也保存較好,這在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是十分罕見的。

研究 臨床醫學檢驗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發性膽石症,以及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症、血吸蟲病等多種病變,為研究屍體的保存以及古組織學、古病理學、古代疾病史和中國醫學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資料。而病理解剖時,在女屍腸道中發現的甜瓜籽也揭示了辛追的真正死因--食用甜瓜引起多種併發症,最終導致的心絞痛,讓這位享盡榮華富貴的老婦人撒手西寰。

女屍身着絲綿袍和麻布單衣,足登青絲履,面蓋醬色錦帕,並且用絲帶將兩臂和兩腳系縛起來。然後包裹18層絲、麻衣衾,綑紮9道組帶,又覆蓋兩件絲綿袍。女屍出土時,浸泡在約80公升的無色透明棺液之中(出土不久變成棕黃色)。關於這種液體到底是不是防腐劑,由何而來有不同的說明。考古學家發現其中有乙醇等酸性液體,懷疑用了酒精,可能當時確實有防腐劑,也可能是在屍體出殯時盛放冰塊,或用香湯沐浴,擦拭身體,而留下的。屍體重量卻比原先輕了一半,於是有人認為這是屍體自身的水分。但此種發現經過考證並不可能,因為那些棺液總共80斤,而屍體也只有80斤。不可能釋放等同身體重量的屍水。

關於這些液體的真實來源,仍舊是未解之謎。

保護

早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就曾經向中方討要過馬王堆漢墓女屍作為國禮,但當時引起了周總理的警覺,予以拒絕。而日方退而求其次,多次討要女屍的頭髮以便進行研究,均被中方拒絕。

"沉睡了兩千多年的辛追遺體保護良好,皮膚仍有彈性,關節還可以活動,軟骨組織用肉眼就能看清。X光片顯示,老太太的骨質比現在60歲的正常人還好[2]。"7日,湖南省博物館和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聯合公布了出土30年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女主人保存情況的"體檢報告"。

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陳建明在7日召開的"馬王堆漢墓發掘三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上說,2002年6月,湖南省博物館計劃將辛追遺體搬遷到新的陳列大樓,為了保證搬遷工作的順利進行,並為以後進一步做好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經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特請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專家對女屍做了全面系統的檢查和評估。

這份"體檢報告"指出,通過氣相色譜和高效液相色譜等方法對30年來所使用的保存液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系統分析,還從單獨保存的女屍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硬腦膜及女屍保存液和有機玻璃棺內採集可疑霉斑作了細菌和黴菌培養,所檢對象均無細菌生長,也沒有分離出黴菌。

在無菌條件下,還取女屍右小腿前麵皮膚、小腿肌肉組織、肝組織、分別用光學顯微鏡和電 顯微鏡觀察,發現大部分結構與30年前的檢查結果基本一致。

尤其令人意外的是,女屍的骨結構基本正常,30年前注入血管的造影劑依然清晰可見,古屍體的外形、膚色無明顯變化,皮膚仍具有彈性。這些結果表明,以前使用的保護方法是成功的。

辛追遺體已經搬到湖南省博物館新的陳列大樓為其量身定做的"地下寢宮"。"地下寢宮"距離地面8米,恆溫恆濕,模仿當年出土時原狀修建,置放着大型棺槨,周圍還有墓坑模型,接近"老太太"當年沉睡兩千多年的地下環境。

儘管如此,"體檢報告"還表示了一些擔憂。羅學港教授對記者說,已故的周恩來總理希望將馬王堆女屍至少保存200年,但現還只保護了30年,如何在將來的17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防止蛋白質降解,防止骨組織脫鈣、防止組織細胞水腫或脫水等,是馬王堆漢墓女屍保護所面臨的艱巨課題。

陳建明說,"下一步,我們將加強科技保護的力量,與醫學界合作,定期對女屍進行檢測和科學研究。"

新聞動態

門票價格

門票:憑藉相關證件可以免費參觀。{不過博物館封館擴建,要封館五年}

再次面世

由湖南省博物館舉辦的"馬王堆漢墓文物精品展"開幕式在長沙大河西先導區規劃展示館舉行,展覽將於3月29日在該館正式開放,與觀眾闊別將近兩年之後,馬王堆漢墓文物再次面世。湖南省博物館由於場館擴建,自2012年6月18日起暫停對外開放,"馬王堆漢墓文物"也隨之淡出觀眾視野。此次湖南省博物館遴選50餘件(套)具有重大意義的馬王堆文物,重新推出"馬王堆漢墓文物精品展"。[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