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饒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饒斌

饒斌(1913 年-1987年),吉林省吉林市人,饒斌祖籍南京,生于吉林,原名叫饒鴻熹,中國汽車工業的奠基人,享有「中國汽車之父」的盛譽。

曾任中共吉林市委書記、吉林省委委員、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廠長、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院長、第一二汽車製造廠黨委書記,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國汽車工業公司董事長。

基本內容

中文名:饒斌

畢業院校:同濟大學

國籍:中國

逝世日期:1987年

職業: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

祖籍:南京

出生地:吉林

性別:男

出生日期:1913年

逝世地:上海

主要成就:中國汽車之父

原名:饒鴻熹

個人簡歷

饒斌,吉林省吉林市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晉西北臨時省委秘書長,靜樂地委副書記,晉綏八地委書記,中共中央晉綏分局黨校教育長,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撫順、吉林市委書記,東北民主聯軍駐圖們衛戍司令部司令員,哈爾濱市市長。建國後,歷任中共松江省委副書記、松江省副省長、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兼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廠長、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家經委副主任、第二汽車製造廠廠長、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中國汽車工業公司董事長。是中共八大代表,中顧委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新中國汽車工業的創始人,1953年7月,是他把第一杴黑土拋向毛澤東親自題詞的一汽建設奠基石;又是他接受了生產紅旗轎車的任務;1964年,他又奉命到武當山下,在隨後到來的文革狂潮中艱難地主持創建二汽。

饒斌祖籍南京,生于吉林,原名叫饒鴻熹,早年就讀同濟大學醫學院,參加革命後曾擔任過中共山西交城地委書記、撫順市委書記、圖們警備司令、哈爾濱特別市市長、松江省副書記。上個世紀50年代初,在東北因政治鬥爭所陷,被降格使用,恰好當時要籌建第一汽車製造廠,饒斌自告奮勇去擔任廠長。

在中央討論人選時,毛澤東想起在哈爾濱見過高大英武的饒斌,就問:「是那個當市長的白面書生嗎,他夠厲害嗎?」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後,毛主席點點頭,中央正式任命饒斌為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廠長。

晚年歲月

二汽建成投產後,饒斌調回北京,擔任機械部部長。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意引進汽車合資項目,饒斌建議由上海承擔。在一些國家拒絕合作的同時,美國通用、福特和德國大眾都表示了濃厚興趣,經過60多輪談判,基本上確定與德國合作15萬輛的項目,因為只有他們願意提供1982年投產的桑塔納新車。

不料,中國代表團一行赴德國考察時,德國大眾內部卻出現分歧,負責財務的總裁認為這樣大的項目花錢多、利潤少,而且外匯難以平衡,於是派人到北京打退堂鼓。饒斌在與德方談判時建議,將15萬的規模壓縮為3萬,主張要走少投資、快見效、滾雪球發展的思路,這個建議獲得大眾公司高層首肯。

但此時饒斌的老戰友、汽車專家孟少農表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這樣組裝進口散件進行小規模生產,是買賣的方式而不是搞汽車工業的方式。上海方面也出現阻力,有人出於樸素的階級感情,認為這個項目不符合中國國情,同時經過計算,結果是德國人穩賺,中國人肯定賠。這件事直接捅到中央,薄一波副總理親自過問,時任上海書記和市長的陳國棟與汪道涵聯名給中央寫報告堅決支持這個項目,此後兩任市長江澤民朱鎔基也為其付出心血,才有了今天上海大眾的輝煌。

隨着年歲漸長和經濟改革加速,饒斌漸感力不從心。20世紀80年代初,饒斌先後擔任機械工業部部長和中國汽車工業公司董事長。1984年8月11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在北戴河召開會議研究汽車工業發展,針對饒斌想把汽車工業統管起來的想法,當時的中央領導批評說,「你們中汽公司想搞壟斷」,並提出中國汽車公司應該搞得虛一些,主要任務是搞好行業規劃管理、信息、技術政策以及對中小企業進出口業務的服務,一汽、二汽才是實體企業。

最後一次演講

1987年7月15日,饒斌回到一汽參加解放牌卡車出車30年紀念大會。會上,他突然激動地講起了轎車:「我老了,不能和大家一起投身第三次創業。但是,我願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橋,讓大家踩着我的身軀走過,齊心協力把轎車造出來,去實現我們中國幾代汽車人的轎車夢!」說完,他的淚水潸然而下。

十幾天後,他病倒在上海,時任上海市長的江澤民對醫生說:「這是我的老首長,是汽車工業的創始人,要不惜一切代價醫治他。」1987年8月29日,饒斌在上海逝世,享年74歲。

人物紀念

2013年11月26日,中國汽車工業傑出的奠基人和開拓者饒斌塑像揭幕儀式在吉林大學南嶺校區舉行。[1]校黨委書記陳德文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任露泉共同為饒斌銅像揭幕。黨委副書記蔡莉、副校長張向東等校領導,校內相關職能部門和南嶺校區各學院黨政負責同志以及師生代表參加了揭幕儀式。揭幕儀式由蔡莉主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