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音樂的抒情詩(羅寄一詩歌)

作品原文

  ——柴可夫斯基樂曲

  作者:羅寄一

  水可以拯救這些窒息的粗糲,

  水是憂愁的。她從冰冷的

  月光下的岩石流來,她知道

  地層溫熱的焦躁,銀色的流

  流向廣闊的四方,讓我們朗暢的

  哭泣跟隨午夜裡她的抑揚。


  白晝我們是可怕地愚昧和懦弱,

  現在才勇敢,凝視着純淨的自我

  在升起中戰慄,他修長的肢體

  伸展在絕望地溫柔的夢裡,喃喃地

  訴說着堅決而莊嚴的一種抗議。


  讓她流過來,梳去我們的塵埃,

  那變灰而歸入泥土的只是一個惶惑的

  命題,我要在飄去而終於沉落之前

  十分清醒,流過來,讓你甜蜜的

  波紋溶入那美麗的「痛苦」的化身。


  我存在了,在這一瞬,

  銀色的顆粒輕輕地填滿我全部的空隙,

  一點固執的驚愕,

  它漸漸龐大而遮蓋,

  像一滴致命的藥劑,

  載我微笑地去一片寧靜的大海。

作者簡介

羅寄一,安徽省貴池縣(今池州市貴池區)人。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經濟系。[1]

20世紀40年代在桂林重慶的《大公報·文藝》和昆明《文聚》上面發表過新詩和散文。1949年後為新聞從業人員,有多種譯著問世。[2]

就20世紀40年代中國新詩的文學版圖而言,羅寄一應屬於西南聯大詩人群系,詩作數量不多,迄今沒有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藝術風格

羅寄一的詩歌歸類於20世紀40年代中國現代主義詩歌。[3]

隨着中國大陸再次進入一個開放的國際文化環境,西方現代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隨之進入這個封閉了四十來年的東方國家,很快便與6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時期遙相呼應,成為本世紀中國大陸第二次接受西方文化的高潮,也使中國文化和文學再一次匯入世界性潮流之中。所以,文革」後文學的現代意識的產生正是中國特定的歷史環境所造成的。

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中國現代新詩選集《現代詩鈔》,共收錄66位詩人的作,其中有西南聯大師生12人的詩作。當時是西南聯大學生的有9人:穆旦(11首)、俞銘傳(7首)、杜運燮(4首)、何達(4首)、羅寄一(3首)、王佐良(2首)、楊周翰(2首)、陳時(1首)、沈季平(1首)。這些年輕的詩人的詩作大多初具現代主義風格的詩歌,由此可見聞一多對聯大的現代主義詩人的欣賞和支持。

其社會起源與個人起源都與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個人經驗有關,這些年輕詩人都有一個由信仰的狂熱到理想破滅後墜入絕望的共同的「文革」經歷,是這一代青年中最早覺醒並進行反思的一群。理想與現實的對立,使他們不約而同地想通過文學的方式得以解決,歷史機遇在他們身上體現為懷疑--覺醒--思考的歷程。

由客體的真實趨向主體的真實,由被動的反映,傾向主動的創造。但在另一方面,在「朦朧詩」的成熟形態中,「五四」新文學傳統的內在機制明顯地起作用,蒙太奇隱喻反諷等手法為知識分子的集體經驗提供了個人化、風格化的聚焦點;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和意象的審美張力則構成意識衝突戲劇性的對象化,這既是個體的又是集體經驗的審美表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