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靜日賞玉(李雪姣)

《靜日賞玉》中國當代作家李雪姣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靜日賞玉

我的左手腕上戴着一隻玉鐲,整日不離 不棄,環繞在我的手上。淡灰中透着翠,翠中泛着絲絲黃鶯羽毛似的黛黃,不論是在電腦上寫作,還是在灶台前忙碌,都得心應手。戴久了,它漸漸成為手的一部分,好像手上本來就有一隻玉鐲。以致脫下來,手突然變得陌生,做什麼都無從下手似的。

我對玉有着天然的好感。直覺得這吸收了天地精華的石頭,能感知人體的變化,能和人一起慢慢變老。不僅是一件裝飾品,也記錄了時間的痕跡和光陰的故事。和玉完美相配的是一雙雪白圓潤的手腕,玉色和雪膚相映,給人一種富貴安康和福壽綿長的感覺。

玉可以養人。玉在山而草木潤,玉在河則河水清。玉是地球岩石億萬年演變的精華。靜靜的一塊玉,散發出一種晶瑩的、神秘的光,那份淡定和寧靜,讓把玩的人能夠修身養性。「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盈盈一握,溫潤的質感油然而生。玉器因為有人愛,更具有了人的生命力,盈動光彩,亦真亦幻。玉與人朝夕相處,會產生靈氣。《本草綱目》中稱玉可以「安魂魄,疏血脈,潤心肺,明耳目,柔筋強骨。」

常聽人講起玉能避邪,玉能避災之類的傳說,哪家的老人不慎摔倒,玉碎人體,這家人慶幸得鄰裡間四處宣揚玉的美德,碎玉被主人家用錦盒當作寶貝似的收藏。玉真的有這麼大的魔法?我將信將疑。靜日無雜事擾心,手捧着一本《中國玉器鑑賞》,幾千年來和中國美玉盡收眼底,玉之形,玉之德,玉之品,玉之禮,讓人賞心悅目,心裡有一種玉一樣溫潤的情緒在悄然無聲生髮。

「玉」字,最早寫成「王」,或「壬」,是一個象形字,指三塊美玉用一根繩子穿起來。段玉裁在《說文解字》「玉」部的解釋中,引用漢代大儒董仲舒的話「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玉」。三者,天、地、人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君子比德如玉。古人有玉有十一德、九德之說,東漢許慎將玉德簡化,歸納為「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

玉器就是王器。幾千年來,人們敬玉、制玉、賞玉、愛玉,對玉的痴情如痴如醉。不同的玉有不同的作用,玉器是一種等級的標誌,有強烈的政治色彩。「金口玉言」、「金科玉律」、「金無聲玉振」等成語,將古代的王權和神權烘托得淋漓盡致。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久而久之,玉就成了君子的象徵。生佩玉,食玉,死者裹玉、填玉。鄭玄注《周禮》「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蓋取象方明神之也。」古人認為玉是緻密溫潤的,能保證肉身不腐,防止靈魂出殼。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的兩件用二千多片玉綴成的金鏤玉衣就是最好的佐證。

玉不能言更動人。孔夫子也說,玉有仁、智、義、禮之德。君子佩玉,裝飾之外,更是要以玉德來規範自己的言行操守。而玉在與人的相親相隨中則更加的細緻、溫潤。玉常用來比人。魏晉時的嵇康善飲,醉後常搖搖晃晃自傾倒。人們用「玉山傾倒」形容風姿美奐的稽康的醉態。李白就有「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的詩句。至於形容男子「玉樹臨風」,女子「婷婷玉立」的比喻更是婦孺皆知。

識玉如識人,識人如識玉。《紅樓夢》又名《石頭記》。寶玉含在嘴裡與生俱來的那塊玉,原來是女媧補天棄之不用的多餘之物,入得世間卻燦若明霞、溫潤如酥。作者曹雪芹將他鍾愛的主人公都冠以玉,一個寶玉,一個黛玉。白居易就有「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的詩句,懷抱美玉的卞和因為獻玉雙腳被砍,他抱着美玉痛哭三天三夜直至泣血,新繼位的楚文王命人剖玉察看,果真是一塊稀世美玉。命名為「和氏璧」。後來秦國提出要以十五個城池來交換,遂有了「價值連城」這個成語。秦以城換玉是假,巧取豪奪是真。智勇雙全的藺相如和秦王鬥智鬥勇,最後將和氏璧送還給趙國。這又是成語「完璧歸趙」的又來。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和氏璧成了秦國的傳國玉璽。玉璽上是相國李斯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秦亡國之君子嬰將這塊由和氏璧雕成的「天子璽」獻給劉邦,號稱「漢傳國璽」。西漢末王莽篡權,逼孝元太后交出玉璽,太后大怒,擲玉璽於地,玉璽被摔掉一角有,後以金補之。王莽敗後,玉璽幾經轉手,從漢光武帝劉秀手裡,傳於東漢諸帝,三國鼎立時,歸魏,統一後,歸晉。後來歸唐。

翻開一部玉的歷史,最初是一部政治史,一部男人史。在上古時代,玉是身份和權力的象徵。「聘人以珪,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玦以環。除了玦,其它都是吉玉。這段摘自《荀子》的記載,完全不提玉的形貌和美化功能。最早的時候,玉器是祭祀和喪葬的禮器,最主要的功能是傳達政令。如果一個將領收到「玦」,不戰死沙場,就要自我了斷吧。從圖片上看,「玦」是一塊有缺口的玉,含着一種決斷的意思。司馬遷的《史記》里有「鴻門宴」一章,范增數次舉起玉玦,示意項羽儘快做個決斷,殺掉劉邦。可惜劉邦心太軟,貴族氣息太濃,終於不忍心殺劉邦,使劉邦得到整個江山,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大風起兮雲飛揚」這樣豪邁大氣的詩句。

政治的、陽剛的玉,到了近現代,變得溫柔起來。我們的祖母、母親輩的人,大都會有一隻玉鐲或是一個玉佩,丈夫和出嫁的女兒報贈予的,大多是玉鐲或是玉環,那是對其勞累一生的肯定與代價。玉最得老人緣,最有女人緣。戴在手上玉鐲的正確名稱應該是瑗,因為孔比玉石的面積大,玉石大於孔的是璧,二者同等大小的是環。玉是不挑人的,無論戴在多少麼枯槁的手上,都是那麼好看。

玉,是美麗的石頭。總會煽起人們無盡的想像。《呂氏春秋》稱玉有青、赤、黃、白、玄五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論〉〉中指出,玉有白、黃、碧、黑、赤、綠、丹青、菜色等八色。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將玉簡化成白、綠兩種,其中,赤玉、黃玉皆不是玉。玉以白玉為貴,最好白玉為羊脂白玉,溫潤而澤,有羊脂的滑膩感。水晶傳說是千年冰所化,瑪瑙是惡鬼之血凝成,大概都源於石頭的顏色太撩人。

玉之美,與治之人的精工巧思分不開。明代的玉器多廟堂之高走向了民間,傾向世俗化。從北京市昌平縣定陵和山東鄒縣朱檀墓出土著人青玉硯、白玉葵花杯、青玉八仙壺執杯、描金玉佩、青玉蓮瓣壺等就可以得到證明。這與明代的玉雕高手陸子岡分不開。陸子岡是中國數千年制玉史上的第一大家,也是唯一在玉器上留下款識的人。他的作品,稱為「子岡玉」,十分昂貴,與唐伯虎的仕女畫並稱「吳中雙絕。」

明代時,北京、南京、蘇州和揚州是中國四大琢玉中心,蘇州尢盛。據史料記載,明代玉雕高手雲集蘇州,陸子岡最為知名。他從小心靈手巧,喜愛雕刻,將過去的「沙碾法」改革顧「刀刻法」。使玉雕作品達到了精美絕倫的境界。〈〈蘇州府志〉〉記載:陸子岡,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瓏奇巧,花莖細如毫毛。徐渭〈〈詠水仙簪〉〉:略有風情陳妙常,絕無煙火杜蘭香。昆吾鋒盡終難似,愁煞蘇州陸子岡。

與玉結緣是人到中年以後。小時候,正值「文革」時期,美麗的人與物都被說成是封、資、修,統統打倒,街市上見不到玉器、金器,只是偶爾從老祖母和鄰家奶奶的對襟上衣的大水袖中,看見過玉鐲,那玉鐲為老人家平添了幾許的貴氣與靜氣。

進入1980年代,國內也流行起金器來。一時間,托人到中英街買金器成了一個很大的面子和人情,結婚的新人,也都想要一對金耳環,一付金項鍊來顯擺顯擺。結婚時,我也擁有一隻金戒指、一付金項鍊,也結結實實地戴了幾年,其間,金戒指改了幾次式樣,金項鍊斷了幾次拉鈎,嫌煩,漸漸地,就收起來了。

四十歲那年的中秋節,一個人走在街上,想買點什麼慰勞一下自己。一抬眼,望見了一家〈石頭記〉店面,首先是被店名所吸引,一走近,看看裡面這些被雕琢成各種飾物的美麗石頭,禁不住誘惑,就挑了一隻。那種潤澤的黛綠色的光,冷冷的雅雅的,讓我的手感受一種親密的接觸,它淡雅的溫度,讓我想起母親的手的撫慰,想起初戀時某一個黃昏時的相依相偎,憂鬱的情緒一點點散落。

快十年了,我最鍾愛的飾物還是那隻黛綠色的玉鐲。都說玉能使人安靜,能使人平和,最適合中老年人的心境。我想,一切都看淡了,一切都簡單了,只是平平和和地生活,只是問心無愧地做人做事,這大概也就是玉德吧。[1]

作者簡介

李雪姣,女,1963年3月出生於江西萍鄉市安源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