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青溪蓮花開(曉敏子)

《青溪蓮花開》中國當代作家曉敏子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青溪蓮花開

廣元青川縣青溪鎮,是一座充滿着神秘色彩的古鎮。位於川、陝、甘「雞鳴三角地」,陰平古道、褒斜道、景谷道、金牛道等緊鄰此鎮,陸路連接秦隴交通十分方便,水路經白龍江入嘉陵江可通往各地。這個本就不凡的小鎮近年來因為一條名叫雜木溝的山溝而受到文物管理部門及文人墨客的關注。

雜木溝長約10公里,溝內草木茂盛,藤繞棘纏,山水靈秀,空氣清新。溝的盡頭有座奇異的山,距青溪古鎮約8公里,山的形狀似一朵蓮花盛開。山底如蓮花心,山周似21朵蓮花瓣。傳說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出亡至雜木溝,一朵蓮花自山底飛天而上,旋轉後降落溝中,一座蓮花形狀的山就出現在建文帝一行的面前。這種龍脈跡象或許就成了建文帝把此山作為永久避難之所的根據和理由了。

當代對明清歷史頗有研究的鄉官——馬鹿鄉黨委書記孟進先生,多次對雜木溝進行考察研究後,將雜木溝盡頭的這座山率先改稱為了蓮花山。而後得到了一致認可。於是,這座古老又年輕的蓮花山,帶着歷史的遺蹟,帶着民間傳說的悽美,帶着建文帝的無奈,帶着世代難解的神秘就這樣開始演繹出一系列的故事,而後漫漫地流傳開來並必將流傳下去。

而擁有蓮花山的青溪鎮,這個山靈水秀的綠色小鎮,也必將因建文帝的歷史遺蹟而威名遠揚,也必將因蓮花山的悽美傳說而使人魂牽夢繞,從而把無數的文人墨客深深地吸引!

一位筆名叫跑跑的大姐就是這無數中的一個。她立志要為建文帝著書立說。這次她公差到了青川,十分渴望親臨傳說中的蓮花山,採集蓮花之靈氣,為日後著書尋找真切的靈感。於是她將她的願望告訴了廣元文壇德高望重的青川縣作協主席李先鉞先生。李先生熱烈贊同,答應準備實地探訪的一切條件,並要親自陪同前往。於是他們共商後定了行期,而後就多次電話邀我一同加入他們的探訪隊伍。本就對祖國大好河山憧憬萬分的我義無反顧就赴約去了。

廣元至青川,沿途青山綠水,風景秀麗,雖三個多小時的路程,倒也充滿了旅途的快樂。夜住縣城,得到了李先鉞先生及青川作協一行人的熱情款待。這行人當中,有縣委組織部的葉知先生,他就是前段時間在本市廣播電視報上極有影響的中篇小說《男左女右》的作者,還有青川記者站的趙如東先生等。我因編排他們的文章與之早已相識,今天才得見廬山真面,所謂文如其人,他們和我想象中一樣:機智,風趣,熱情、豁達。

有這樣的文朋師友相伴,這次蓮花山之行,沒有理由不是一個愉快的旅程。

夜宿青川郵政賓館,清晨醒來恍若置身在塵世之外。窗外飄進陣陣山野的清香,幾乎聽不到車鳴,而是聲聲清脆的鳥語。在葉知先生的幾個人生第一次之後(他說第一次為這樣的事找車,第一次為這樣的事請假等),我們一行八人,乘兩輛小車,乘一輪朝陽,乘滿目春風,向着第一目的地青溪鎮出發了。

上車還驚喜地得知,開車的人竟然是李先生為我們請來的孟進書記。於是,對蓮花山情有獨鐘的孟先生就成了我們這次探訪活動的義務導遊了。

青川到青溪鎮,有兩個多小時車程。我們感受到的儘是近乎原始的自然風光。沿途連連青山不斷,山上的繁花開的正艷。尤其多的是桐子花,花兒白里綴紅,一片片、一團團、一簇簇,滿山遍野,淒悽美美。還有一種多的花叫七里香,詩情畫意的名字,淡淡的清香不時地飄過車窗,醉了我們的心房。

可我們更期望早一刻看到蓮花山,看到青溪鎮的山是怎樣盛開蓮花的。在這個不是水蓮花開放的季節。

到了鎮上已近正午,我們沒有停留片刻就準備進雜木溝。鎮上本有摩托車出租,但考慮到山路凸凹不平,顛來倒去不便欣賞沿途的風光,大家一致同意徒步而行。我和跑跑姐姐作為女性,一路倍受關照。進溝不久,自己的隨身挎包也被男士們極有風度地接過。這時才深切感覺到,關鍵時刻,男人真的可以偉岸如一樹風景。

跑跑姐姐所感興趣的自然是有關建文帝的一切。她一路上緊隨孟先生,在他的一個接一個民間傳說里遨遊。我卻偏于欣賞沿途的風景。山野美景讓我目不暇接,不時地發出驚嘆:好一個世外桃源啊!

名不虛傳的雜木溝,山水依依,草木幽幽,物產豐富。平日裡在餐桌上才得見的山珍山里比比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段溝里的野核桃樹。孟先生說,如果你們秋天再來,就有野核桃了,核肉奇香無比,養目補腦,摘不完,吃不完,你們還可盡情地篼起走。

山野的太陽淡淡的,山野的風兒甜甜的。我們邊走邊看,說說笑笑,快樂無比。一路上都跑跑跳跳的我,到快跳不起來時,蓮花山就神奇般出現在眼前了。風兒輕輕自山頂吹來,山花的香濃濃地瀰漫下來。我們抬頭望去,漫天的飛絮飄舞,如雪片般紛紛揚揚,美麗絕倫。李先生告訴我,這飛絮是蒲公英等好幾種植物的花絮,或許還有蓮的花蕊,我孩子樣的揮舞着雙手盡情地向空中摟抱,笑聲在空谷間久久地蕩漾。

走進華嚴庵,發現其地理位置真如傳說般奇妙。蓮花瓣樣的山峰相擁合圍,向北遠望,陰平山、馬盤山盡在眼底,真有龍脈之象。蓮花山海拔1200米,華嚴庵藏在山中,不易發現又易守難攻,是躲藏的好地方。廟子坐落的這面山極像一把椅子,兩邊相隔近一公里的絕峭山樑像椅子的扶手,廟後叢林遮蓋的龍洞岩就像是椅背。難道這就是天地為出亡至此的帝王特意造就的龍椅嗎?

一位孟先生稱作羅師傅的看廟人接待了我們。這位78歲的老人,看上去紅光滿面,精神抖擻。我們在廟前靜坐,宛如坐在龍椅上,盡享君臨天下的那份豪情。而後品嘗了羅師傅為我們做的齋飯。葉知先生說,吃過齋飯後,本來頭痛的他瞬間就不頭痛了,真假不必考證,但立於蓮花山的我,的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新和愉悅。

稍作休息,大家就迫不及待去廟後探尋傳說中的建文帝墓葬群。首先出現在面前的是九五方圓塔。就是發現十三陵的那種標誌塔,由五塊方石和四塊圓石組成。據說,塔里隱藏着帝王墓葬地的方位和其他秘密。我們久久地徘徊在塔周,祈禱能有靈光顯現,鑒我們一片虔誠之心,能夠在這數百座墳組成的墓群中發現建文帝的墓地。讓這位短暫的仁明之帝魂有所歸,讓世人銘記他的遭遇、他的遺憾,還有他的「仁明孝友」。

「仁明孝友」的朱允炆,21歲就登上了權力的巔峰,承繼了皇位。執政以後,年輕的帝王行寬政、平冤獄,減賦稅。建文元年,他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舉兵起事,從而拉開了長達四年的叔侄戰爭的序幕,史稱「靖難之役」,戰爭以建文帝的失敗告終。

戰爭失敗後,建文帝的結局就成了千古之迷。歷代學者眾說紛紜,疑團重重。年輕帝王施仁政、薄古今,他的遭遇讓無數人灑下過同情之淚,他的下落引起了數代人的好奇、猜想、追尋。

作為一代仁君的建文帝,他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且看他在出亡中所留下的詩歌: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滿腔恩怨、抱負和遺恨纏纏繞繞,讓人嘆兮、痛兮、悲兮!

我問孟先生:既然有如此多的遺蹟和征像,有關部門何時來開發?孟先生告訴我們,關於建文帝遺址之說少說也有五處以上,現在需要強有力的歷史文化論證,這是一個長久又龐大的工程。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四川大學的資深專家學者也曾到華嚴庵遺址實地考察過,他們查看了石碑、石佛、九五方圓塔、清皇曆書等遺址遺物,尤其對「廣佛碑」和「華嚴庵重建碑」碑文進行了仔細研究,他們初步認為華嚴庵確實是明建文帝在蜀的避難地。

我繞塔漫走細看,這樣一個平常而別致的石塔啊,到底藏有怎樣的秘密呢?是否會成為中國的十四陵?建文帝真的就葬於此山的某一個地方?時光飛逝,光繞月纏,轉眼600多年就過去了,山水無言,遠逝的帝王更無言。我們只有等待,如果有緣,真相大白天下的那一天或許就是我輩生活着的明朝。

抬頭仰望悠悠白雲,感覺立于山中的自己多麼微小,像一片飄飄的葉子。猛然間感覺到:其實,對建文帝而言,最美好的結局莫過於這樣安安靜靜地沉睡,直到千年萬年,哪管世態變幻,今昔何年。人生的榮華富貴他已品嘗,世態的醜惡羞辱他已倍受,有這樣的大好青山靜靜相伴,

同路的幾位先生久久徘徊在九五方圓塔前,輕輕地觸摸着,臉上俱生凝重之情。青山依舊,物是人非,試問世間定律誰能變?一切恩怨情仇都會灰飛煙滅,一切事物也必成過眼風雲。建文帝王如此,普通百姓如此,一草一水亦如此。

當蓮花山腰有廖廖的青煙徐徐升起時,有朋友提醒我們該下山迴轉了。依依告別廟裡唯一的看守人羅師傅,一步一回頭。我們走過廟子,走過倒塌了的舊日城牆,走過純淨的近乎原始的空氣,我們的心情被蓮花山滌盪得明朗又清晰了。

回來的路上大家依舊興致勃勃,全然忘記了一路的疲勞。我們談了建文帝又說當今事,還特別說起了李先生的力作《妹是天上伴月星》、《獻給我愛情的雪》等,談到盡情處,我們還唱起了小說里的優美山歌。又再次想起流傳至今的建文帝的詩歌。大家堅信了,一切有生命力的東西

走出雜木溝,蓮花山已漸漸朦朧,回頭遠眺,滿目依念。情不自禁哼起了一首歌: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土一如來,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淨,心是蓮花開。

在這春意濃濃的日子,與文友結伴踏青尋古,親貼山的靈氣近觀山的風貌,遠離塵世紛繁,收穫的是心的愉悅和友情。我相信,即將到來的這個夏季會由此變得純淨又清涼。

這朵聖潔的蓮花,開在秀美的雜木溝,開在古樸的青溪鎮,開在每一個貼近這片靈動之地的人們心中。[1]

作者簡介

曉敏子,女,原名周敏,曾用筆名香水雨、敏子,四川遂寧人。中國民進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