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錦香草

錦香草,別名:熊巴掌、熊巴耳、貓耳朵草、鋪地氈,拉丁文名:Phyllagathis cavaleriei (Levl. et Van.) Guillaum. 野牡丹科、錦香草屬草本,高10-15厘米;莖直立或匍匐,逐節生根,近肉質,密被長粗毛,四棱形、通常無分枝。

葉片紙質或近膜質,廣卵形、廣橢圓形或圓形,頂端廣急尖至近圓形,有時微凹,基部心形,邊緣具不明顯的細淺波齒及緣毛,兩面綠色或有時背面紫紅色,葉面具疏糙伏毛狀長粗毛,脈平整,背面僅基出脈及側脈被平展的長粗毛,有時毛脫落,脈隆起;蒴果杯形,頂端冠4裂,伸出宿存萼外約2毫米,果梗伸長,被糠秕。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於海拔400-1500m的山谷、山坡疏、密林下陰濕地或水溝旁。 圖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學名:錦香草

植物界

:雙子葉植物綱

:桃金娘目

亞科:野牡丹亞科

錦香草屬

別稱:白毛虎舌氈、老虎耳、石用、大虎耳草、山霸王

:被子植物門

亞綱:薔薇亞綱

野牡丹科

:蜂鬥草族

:錦香草

植物學史

錦香草是1919年法國二位傳教士於今中國貴州雲南一帶低山上第一次採集到,故學名叫:Phyllagathis caualeriei

形態特徵

草本,高10-15厘米;莖直立或匍匐,逐節生根,近肉質,密被長粗毛,四棱形、通常無分枝。葉片紙質或近膜質,廣卵形、廣橢圓形或圓形,頂端廣急尖至近圓形,有時微凹,基部心形,長6-12.5(-16)厘米,寬4.5-11(-14)厘米,邊緣具不明顯的細淺波齒及緣毛,7-9基出脈,兩面綠色或有時背面紫紅色,葉面具疏糙伏毛狀長粗毛,脈平整,背面僅基出脈及側脈被平展的長粗毛,有時毛脫落,脈隆起;葉柄長1.5-9厘米,密被長粗毛。[1]

傘形花序,頂生,總花梗長4-17厘米,被長粗毛,稀幾無毛或無毛;苞片倒卵形或近倒披針形,有時呈突尖三角形,被粗毛,通常僅有4枚,長約,1厘米或更大,有時超過4枚,但極小;花梗長3-8毫米,與花萼均被糠秕;花萼漏斗形,四棱形,長約5毫米,裂片廣卵形,頂端點尖,長約1毫米;花瓣粉紅色至紫色,廣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頂端急尖,長約5毫米;雄蕊近等長,長8-10毫米,花葯長4-5毫米,基部具小瘤或瘤不甚明顯,藥隔下延呈短距;子房杯形,頂端具冠。

蒴果杯形,頂端冠4裂,伸出宿存萼外約2毫米,直徑約6毫米;宿存萼具8縱肋,果梗伸長,被糠秕。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生境

生於海拔400-1500米的山谷、山坡疏、密林下蔭濕的地方或水溝旁。

湖南、廣西、廣東(海南島未發現)、貴州、雲南。模式標本采自貴州平壩。

主要變種

錦香草(原變種)熊巴掌、熊巴耳、貓耳朵草、鋪地氈(廣西)var. cavaleriei.

本種葉形及植株所被毛被變化很大,有的植株帶紫紅色或幾無毛。

短毛熊巴掌(變種)(雲南植物志)貓耳朵、熊巴耳(廣西),豬婆耳、豆角消(江西),虎耳、葉下紅(福建)var. tankahkeei (Merr.) C. Y. Wu ex C. Chen,本變種與前者的區別是,葉背於基出脈及側脈上,除被平展的長粗毛外,尚有短刺毛,花萼有時被疏長刺毛。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產雲南、貴州、湖南、廣西、廣東(海南島未發現)、江西、福建。生於海拔300-1400米的山谷、山坡密林下蔭濕的地方及水旁。模式標本采自福建南平。

全株藥用,有清涼作用,又用葉燉肉吃有滋補作用;也作豬飼料。

長柄熊巴掌(變種)var. wilsoniana Guillaum.[2]

本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是,莖被絨毛;葉片卵形或廣卵形,頂端急尖或漸尖,兩面被微柔毛及糙伏毛;葉柄被絨毛,通常較葉片長;雄蕊花葯基部通常無疣;子房壇形,頂端縊縮成冠。

產四川西部、雲南。生於海拔2100-3100米的山坡、山谷密林下蔭濕的地方。模式標本采自四川西部康定。

主要價值

  • 飼料

錦香草亦作豬飼料。

  • 藥用

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錦香草的全草或根。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全草,根全年均可采,均洗淨,鮮用或切碎曬乾。全株燒灰治耳朵出膿(可能是中耳炎);

功效:清熱涼血。

主治:熱毒血痢;濕熱帶下;月經不調;血熱崩漏;腸熱痔血;小兒陰囊腫大。

性味:味苦;辛;性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泡酒。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出處:《中華草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