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錦秋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錦秋街道,隸屬於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地處博興縣城南部,東臨城東街道,東南與湖濱鎮相鄰,西南與桓台縣相連,西與高青縣接壤,西北、北與博昌街道為鄰。區域面積51.7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末,錦秋街道轄區總人口61879人。1958年10月,錦秋街道境域屬城郊公社和湖濱公社。1961年5月,改為區。1968年9月,改為公社。1984年5月,分屬博興鎮與湖濱鎮。2007年6月,撤博興鎮,析設錦秋街道。截至2020年6月,錦秋街道下轄9個社區、26個行政村。2011年,錦秋街道財政總收入5220.5萬元,比上年增長106.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266.5萬元,比上年增長101.8%。[1]

中文名: 錦秋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

地理位置: 博興縣城南部

面 積: 51.7 km²

下轄地區: 9個社區、26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勝利二路268號

電話區號: 0543

郵政區碼: 256500

車牌代碼: 魯M

人 口: 61879人(2011年總人口)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錦秋街道境域屬樂安邑。

秦、漢時,屬樂安縣。

唐武德八年(625年),屬博昌縣。

五代後唐時,始屬博興縣。

明、清時,分屬博興縣西姑鄉、貝丘鄉。

民國元年(1912年)以後,屬博興縣一、二區。

1958年10月,屬城郊公社和湖濱公社。

1961年5月,改為區。

1968年9月,改為公社。

1984年5月,分屬博興鎮與湖濱鎮。

2007年6月,撤博興鎮,析設錦秋街道。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錦秋街道下轄北關、東關、西隅、南隅、西關、菜園、城張7個居民委員會,瞳子、苗集、新賈、西河東、西三里、馬王、西趙、馬廟、東風、灣頭、周陳、南陳家、孟橋、逯橋、傅橋、王橋、王圈、三官廟、魏家、西閘、安柴、院莊、南河東、段家、毛園、傅家26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56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錦秋街道下轄9個社區、26個行政村:北關社區、城張社區、西關社區、西隅社區、南隅社區、菜園社區、東關社區、清河社區、望湖社區、苗集村、西河東村、馬王村、新賈村、西三里村、西趙村、馬廟村、疃子村、西閘村、魏家村、傅家村、三官廟村、段家村、王圈村、王家橋村、毛園村、傅橋村、逯橋村、孟橋村、南陳家村、灣頭村、周陳村、東風村、南河東村、院莊村、安柴村,街道辦事處駐勝利二路268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錦秋街道地處博興縣南部,東臨城東街道,東南與湖濱鎮相鄰,西南與桓台縣相連,西與高青縣接壤,西北、北與博昌街道為鄰。區域面積51.7平方千米。

人口

2010年末,錦秋街道轄區總人口58753人。

2011年末,錦秋街道轄區總人口61879人,全部為城鎮常住人口,城鎮化率100%。總人口中,男性32041人,占51.7%;女性29838人,占48.3%;14歲以下8800人,占14.2%;15~64歲46667人,占75.4%;65歲以上6412人,占10.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占99.9%;有回、彝、壯、滿4個少數民族,共16人,占0.01%。

交通

2011年末,錦秋街道已形成以公路為主的交通運輸方式,有228省道過境。

經濟

綜述

2011年,錦秋街道財政總收入5220.5萬元,比上年增長106.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266.5萬元,比上年增長101.8%。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432.5萬元,增值稅187.9萬元,企業所得稅35.11萬元,個人所得稅5.2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2.1%、29.3%、96.6%、8%。

農業

2011年,錦秋街道有耕地面積36291畝,人均0.6畝;林地面積2.1萬畝,林木覆蓋率27.3%。農業總產值7976.3萬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生產小麥1.6萬噸,玉米1.7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棉花和蔬菜,棉花種植面積1543畝,生產皮棉123.44噸;蔬菜種植面積740畝,產量1449.5噸,主要品種是芹菜。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2.2萬頭,年末存欄0.8萬頭;家禽年飼養量148.3萬羽,年末存欄25.8萬羽,水果種植面積300畝,產量600噸,主要品種有蘋果、葡萄、桃漁業以養殖草魚、鰱魚、鱅魚、螃蟹、鯽魚為主,可用於水產養殖的水面面積2.1平方千米,水產品總產量472.5噸,大型農業機械215台(輛)。農民人均純收入9100元。

工業

2011年,錦秋街道工業以鋁箔製造、皮革深加工、白酒釀造、紡織、草柳編工藝品加工為主。工業總產值達56.6億元;工業企業44家,職工195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7.1億元,比上年增長12%。擁有山東省著名商標2個,省優產品1個。

商業

2011年末,錦秋街道有商業網點1200多個,從業人員4000多人,出口總額6500萬美元,比上年增加800萬美元,主要產品有鋁箔製造、皮革深加工、草柳編工藝品,銷往歐洲、美洲、中東、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中國台灣地區。

金融

截至2011年末,錦秋街道境內共有6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1年末,錦秋街道有綜合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500平方米,藏書3000冊;村文化活動中心33個,各類圖書室33個,藏書5萬餘冊。音樂、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1000餘人。文化專業戶126個;文化從業人員3000人左右,學校體育場5個,8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40%,有線電視用戶16000戶,入戶率100%。2008年3月被文化部授予草柳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草柳編技藝、剪紙、藍印花布、鑼鼓經、老粗布等。其中,草柳編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藍印花布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鑼鼓經被列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錦秋街道有幼兒園(所)6所,在園幼兒1320人,專任教師81人,適齡幼兒入園率100%;小學6所,在校生1827人,專任教師110人,小學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06人,專任教師3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科技事業

2011年末,錦秋街道有獨立科研與技術開發機構6個,各類科技人才860人。

醫療衛生

2011年,錦秋街道有醫療衛生機構1個,衛生室25個,轄區內村居民全部實行合作醫療,參保率達100%。病床26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4.3張,固定資產總值265萬,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32人,完成診療13.7萬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錦秋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00戶,人數1140人,支出325.6萬元,比上年增長12%,月人均238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44戶,人數1497人,支出170萬元,比上年增長29%,月人均95元,比上年增長26%。農村五保集中供養86人,支出24.1萬元,比上年增長40%;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7人,支2.7萬元,比上年增長33%。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313人,共支出6.6萬元,比上年增長154%。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8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38.6萬元,比上年增長11.6%。

榮譽稱號

2020年6月,錦秋街道被評為山東省第三批「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街道)。

視頻

錦秋街道:退伍老兵執意捐款5000元 支援戰「疫」一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