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金絲猿的故事

內容簡介

密林里的暗算、島嶼上的背叛,

大歷史疊合着小歷史,串聯起上世紀中期的苦難離亂。

中國現代主義文學重鎮李渝長篇力作,

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專論評述。

☆ 李渝和郭松棻是深受台灣文壇推崇的文學夫妻,均被視為「中國現代主義文學的重鎮」(王德威語)。後浪重點策劃二人作品,其中《金絲猿的故事》是一部李渝情有獨鐘的長篇小說;該書在台灣初版於 2000 年,2012 年再版時,她精心改寫,這個版本也因此被譽為「經典版」,並於本次引進。

☆ 除了被視為現代主義的重鎮,李渝也是知名的藝術史專家。她師從美國學者高居翰,專攻繪畫研究,引介藝術著作至華人世界,例如擔任《圖說中國繪畫史》譯者或長期撰寫專欄。深厚的藝術史素養,也絲絲縷縷地滲入李渝的文學創作,形成視覺意象綿密的文字風格。

☆ 在這部長篇小說里,時代的壓抑氛圍、人類承受戰爭與歷史的創傷報復,被曲折地埋藏於繁複華麗的畫面,處處都是奇花異草、珍禽異獸、艷異光影的細膩描繪。以精緻的文字觸發難以名狀的緊張,李渝的書寫美學甚至讓王德威以「物色盡而情有餘」一語讚譽。

1949 年、島嶼北部、黃昏中的身影,退役的馬至堯將軍從大陸來台,遇見面容神似第一位夫人的女子,定居、再婚,後半生如畫卷般緩緩展開。但是,已從戰場抽身遠去的他,個人戰役其實仍未結束;往事傷痛在內心暗中滋長,看似安穩的日常,又有騷動將至。

過去與現在,新與舊的至親背叛,真實的戰爭與神秘的傳奇,共同凝聚成無法抹滅的傷痛。當一切如宿命般重複,個人救贖的路途要如何完成?

名人推薦

☆ 借着一則中國西南森林中有關金絲猿的傳奇,李渝回顧上個世紀中期以來的家國動亂,也思考救贖種種創傷的可能。更重要的,她對金絲猿傳奇的敘述,直指她對一種獨特的書寫美學與倫理的省思。金絲猿因此成為一個隱喻,既暗示歷史盡頭那靈光一現的遭遇,也點出書寫本身所帶來的神秘而又華麗的冒險。

——王德威(哈佛大學教授)

☆ 小說的主要背景,一貫設在李渝熟悉的五十年代的溫州街,它安靜,高貴而優雅,但是這份優雅卻因為政治局勢的變易,氣氛肅殺,而隱隱浮動着一股壓抑與沉默,幾乎令人喘不過氣來,李渝相當成功地表達了這一曖昧難言的感受。

——郝譽翔(台灣作家)

☆ 在前後兩次文本的改寫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李渝變動的意念,以及為了配合這樣的觀念變化,所發展出來的種種新的表達手法。這不是簡單的局部修改,而是整體思路較大的一次變化軌跡。與其說是文本的修繕,不如說是文本的新生。

——楊君寧(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副研究員)

作者簡介

李渝(1944—2014),生於重慶。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藝術史碩士、博士。曾任教於美國紐約大學東亞系,擔任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駐校作家、台灣大學「白先勇文學講座」客座教授。

1983 年獲「時報文學獎」甄選小說首獎,2014 年獲「金鼎獎」圖書類出版獎文學圖書獎併入圍「台北書展大獎」小說類。

著有小說集《溫州街的故事》《應答的鄉岸》《夏日踟躇》《賢明時代》《九重葛與美少年》、長篇小說《金絲猿的故事》、小說與藝術評論《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行動中的藝術家》《拾花入夢記》、畫家評傳《任伯年》,並有譯作《現代畫是什麼?》《中國繪畫史》。

原文摘錄

李渝的作品量少質精,早已經得讀者的尊敬。她重寫《金絲猿的故事》,顯然對這個故事情有獨鍾。借着一則有關中國西南森林中金絲猿的傳奇,李渝回顧上個世紀中期以來的家國動亂,也思考救贖種種創傷的可能。更重要的,她對金絲猿傳奇的敘述,直指她對一種獨特的書寫美學與倫理的省思。金絲猿因此成為一個隱喻,既暗示歷史盡頭那靈光一現的遭遇,也點出書寫本身所帶來的神秘而又華麗的冒險。 婚姻停滯在儀式的階段,高音懸在峰頂,戲止在高潮,蒂蕾被急雨打萎,熱情還沒能傾放就變成了殘念,對第一次婚煙,將軍一再有以上一類心情。

書評

好美的一本書。在看的過程中,很多部分被圈起來,很多部分被讀出來,極其華美,無論是視覺上還是聽覺上,都讓我欲罷不能。後來覺得要寫點什麼的時候,獨獨想起了這句。李渝的文字——「文學無他,就是文字」中的文字——「這樣的敏感這樣的純潔這樣的誠懇」,看完悵然若失,想不到是「這樣不計後果」。

李渝的描寫是「不計後果」的。

寫小院一隅花木是「米白色的梔子、桃紅色艷紅色和紫紅色的杜鵑、火紅色的合歡、湖綠色的棕櫚、灰綠色的相思、碧綠的美人蕉、翠綠的羊齒、墨綠的葛藤,金色的夕陽一片鎦鍍,千百種顏色交融匯織,展開壁畫的景勢」;

寫府內的美食是「一個個通體雪白,皮層輕得像羽絨,薄得似粉箋,從外到內沒一層糾葛,……而那玫瑰餡,可是用整粒的核桃,過濾得比綢子還滑溜的山楂和金棗泥,和在青梅水中浸過的新鮮玫瑰花瓣調製的,……」

還有那「高高低低疊疊重重的綠色接續綠色和綠色的樹林」、那關於愛情的定義和詠唱(52頁始)……一系列游離於故事之外的內容,李渝不厭其煩地着墨,極盡華彩,偶爾會留置一個榫,與小說後面的卯進行接合。

而故事以及裡面的人物,則像是被這些層層疊疊的文字所遮掩了起來。長安里的綠植愈是蓊鬱,馬將軍的面目愈是模糊,書中的第一部分馬將軍的出場不可謂不多,但總像是餘暉照耀下的身影,空見其人,不知其里。而其兒子與二妻子的私奔,則更是在這樣的手法下更顯曖昧。

可是到了後半部分,當三個部分開始結合,模糊的人物、曖昧的情愫、浮光掠影的山林江水,一切如此匆忙,宿命的輪迴迅速交代,可是故意留白的故事情節——「你必須自己找出它的內容,它的情節、細節、觀點、上下脈絡、經緯組合、起承轉合,以便連續成對你具有意義的本事」——更像是被中途擋住的弧光,作者似乎已經寫爽了,故事倉促收場,一切戛然而止。

從她的視野可以望及的方向,很遙遠又很鄰近的那座樹林也被風吹開了,林木的華蓋,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有一片晶瑩的光電等待着她的醒來,不呈傳說中的金黃,而是一種暖暖內含精彩的灰顏色,好像是月暈的凝聚還是繁星的竄聚。是的,它們在林頂穿梭飛躍,在枝葉間搓梭出颼颼的聲響,然後如同一簇流星,一片月光,一截載負着月光的河水,以目眩的速度飛掠過林端,完成任務,消失在視覺的底線。 伴隨着金絲猿的閃現與消失,故事也來到了結尾,一切前文提到過的綠植、景況、人與事,按着布置一一閃回。依然是「這樣的敏感這樣的純潔這樣的誠懇」,我想這是作者重新修訂過的版本,她想表達的如流星如月光如載負着月光的河水,都已經在凝聚與竄聚中編造完成,如果過分算計後果,反而無法達到現在流光溢彩般的文字效果。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