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里昂雙年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里昂雙年展

來自 馬蜂窩 的圖片

本名 里昂雙年展

國家 法國

里昂雙年展:2009年在法國里昂展出的歷史展會。 [1]

簡介

里昂雙年展   成立時間:1991

  舉行周期:2年

  目前屆數:第13屆(2015-2016年)

  目前策展人:Thierry Raspail(2015-2016年)

  上屆策展人:Raph Rugoff(2013-2014年)

  參展藝術家:52人(2013-2014年)

  出席人數:204669人(2013-2014年)

  日期:第13屆里昂雙年展於2015年9月10日至2016年1月3日期間舉行

里昂雙年展2009將開創第二個三部曲,焦點是歷史。關於傳播的情況——血族關係與共同起源,甚至——藝術形式和技巧,美術理論,思考行星的最早發源等等。這些因素標誌着西方藝術統治的結束——對它自己的標準沒有損害——藝術來自於地方,是西方現代性爆發所不了解的。2009年雙年展設有獎金,凱瑟琳(Catherine David)將負責評選。

評論

這是一場異彩紛呈但重點缺失的展覽。如果真的存在一個「統一的圖景」,那麼這個圖景肯定是許多元素沉積的結果:藝術家,觀念,實物,相乘再相乘。一份名單催生出無數衍生名單;最終結果被無限延擱。看得眼花繚亂的我只好向畫冊尋求嚮導,不料卻找到了更多的單子:傳記單,圖片單,文字單(目錄,詞彙),概念單。除「遊戲」,「玩家」和「規則」外,策展人還動用了更多隱喻以豐富他們的項目,在已有集合里又加上「機制」,「情節」和「群島」。由於畫冊未對其內容做任何區別或分析,結果連藝術作品在內,所有東西都變成了一堆數據,而參觀者只有在過量信息面前瞠目結舌的份兒。

也許這正是展覽想要取得的效果,因為從這個意義上說,里昂雙年展堪稱是當前時代的一面鏡子:在如今這個計算機,谷歌,維基百科無處不在的世界裡,藝術雙年展不過是無窮無盡的信息供應鏈條上不起眼的一環。另一個與之相關的邏輯是匯編和累積的概念,這也是支撐部分主要參展藝術家作品的核心:Ranjani Shettar蛛網般虛無縹緲的光簾,Wade Guyton數字控制的抽象裝置,Thomas Bayrle微觀和宏觀的圖案變換,Erick Beltrán用海報和街頭小廣告組成的森林(有些挪用了街頭煽動性的種族主義標語——里昂白色垃圾,黑鬼不得入內——但全部很小心用黑色寫成,最終效果更接近巴黎塞納河左岸風格而不是激進的挑釁。)

2007年裡昂雙年展,就像《Schindler/避難所》一樣,是一次探索,是以信息積累為基礎書寫歷史的一次嘗試。但Hullfish Bailey描述的思維發展歷程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和並帶着改變世界的理想,而里昂雙年展卻缺乏明確的藝術方向和定位,缺少關聯性,信息也沒有經過過濾,因而難以被視為對一個藝術歷史時刻的全面闡釋。

參考來源

  1. 里昂雙年展, 途牛,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