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酒泉子·楚女不歸

《酒泉子·楚女不歸》

作品名稱: 《酒泉子·楚女不歸》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詞人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酒泉子·楚女不歸》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

溫庭筠四首《酒泉子》詞均以女性為抒情主人公,此詞亦莫能外。華鍾彥據《荷葉杯·楚女欲歸南浦》,認為此詞「楚女」指所懷者言(《花間集注》),張撝之認為此說不確。其具體創作時間未得確證。[1]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她回南方去了,現在還沒有踏上歸途。我獨居的小樓枕臥溪畔,夜夜愁聽那春水汩汩。明月也無伴,像我一樣孤獨。春風吹杏花稀疏零落,更使我愁傷春暮。

玉釵在你的頭上,斜斜地簪住雲髻霧鬟。你裙上繡金的鳳凰,仿佛棲息在我心間。真盼這春天又變秋天,請南飛的鴻雁,帶去我的書信,帶去我千里的思念。

賞析

此詞起拍二句,言「楚女」飄零在外,寄居於水鄉的臨河樓宇中。「樓枕小河春水」的「樓」是「楚女」暫棲之所,可推測為一歌樓舞館,臨水構築。「春水」,點明季節。「枕」字下得別致。    「月孤明」三句寫暮春月夜之景而隱含傷春離別之情,說「楚女」自傷身世、月夜難眠。「風又起」,從聽覺着筆,表明「楚女」雖然置身床榻而長時間處於不眠狀態。「杏花稀」(系「楚女」的想像之辭)雖為景語,但其中亦寓有惜春、傷別之意。月本無所謂孤不孤,但對於欲歸不歸的楚女來說,它卻顯得孤獨淒清,物象染上了人的主觀情感色彩。加之「風又起,杏花稀」,其景象就更淒清,不眠的人兒,心情可想而知。這裡既寫暮春之景,又寓有自傷身世飄零,自傷老大,自傷離別的情緒。

過片二句寫女子服飾,分別從頭上玉釵、烏黑的鬢髮及衣裙上金線所繡鳳鳥圖案着筆,一句寫她的頭飾和美發,一句寫她用金縷盤繡成鳳鳥圖紋的舞裙,對「楚女」的形態進行描寫。金玉錦繡的字面,恰好反襯出主人公內心的空虛索寞。「楚女」如此艷美,然而卻長期漂零在外,其獨居悽愴之情亦自在不言中。於是最後三句要借「八行書」,訴千里相思隔魂夢縈牽之情,恰值月夜聞雁,便欲憑雁足傳書,以道相思之意。言作書寄遠,並點明題旨。這數句與李商隱「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春雨》)異曲同工,雖然明說着欲憑鴻雁寄相思之意,其實隱含的意味卻是鴻雁長飛,錦書難托,確有含蓄不盡之情。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文人詞鼻祖溫庭筠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