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婚禮(曾榮)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婚禮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婚禮》中國當代作家曾榮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婚禮

那時不論男女,只要到了婚嫁的年齡,就會有媒人上門提親。媒人多是能說會道的已婚女子。她們通常是把自己娘家或其他沾親帶故人家的女兒,介紹給本村里知根知底人品家境都還算般配的人家。絕大部分男方的家世是優於女方的。這樣,雙方家長如果覺得對方的條件尚可,就會約定某天在集市的一個角落,如果方便的話也可能是媒人的家裡,雙方的家長各自帶着自己的兒女見面。年輕人多是沒有什麼主意的,見了面都是忸忸怩怩的不敢互相對視,所以雙方也可能會帶些比較近的血緣至親一起幫着長長志氣拿拿眼光。如果雙方都沒有什麼意見的話,男方就會給女方買上一兩身當下時興的衣服,算是遞下小聘禮。

然後經媒人和雙方父母磋商定下一個良辰吉日,舉行一個訂親的儀式。通常的做法是:男方把自己的至親好友全部叫到家裡,轟轟烈烈地操辦一場在當時當地算是上好的灑席,讓親朋們都來見證一下自家兒子訂下婚約的盛景。當然,所有的親朋都依關係親疏近遠,各自備了相應的禮品或禮金而來。

女方大多於上午九點過後的樣子由媒人和自己的嫂嫂或嬸嬸帶來。待女方團體來賓坐定後,大家相互寒暄一番,便由廚師端上燒好的接風湯,按長幼順序依次給每人奉上。湯是由上好的紅薯粉、雞蛋、肉絲、豆腐皮、油炸開的粉皮、生薑、鮮蔥和各種大料等燒制而成。女方喝過接風湯後,就會由其嫂嫂或嬸嬸帶到媒人家裡或是別的什麼親戚的家裡去喝茶。這時,男方家所有的客人就會齊上桌,開始喝剛才女方喝過的那種湯,不過這時得改名叫點心湯了。意思就是在開席之前,怕客人餓着,先喝上碗湯墊墊肚子。接着他們就會三五成群地開始在飯桌上打起撲克來,而主人家則開始殺雞宰魚作食了。

大約是到了下午三點多點兒的樣子,在外面喝茶聊天的女方團體就會被叫到男方家堂屋正中的八仙桌子上就坐,由男方家裡選出他們親戚中最位高權重或最德高望重的女眷來作陪。大抵上了三四個菜後,大家肚子裡有了點貨打底,有了點燒酒壯膽,席間就開始唇槍舌劍地講起條件來。

最早時的規矩,是男方給女方買上四身衣服四雙鞋子。再後來還時興了買什麼「三轉一提溜」,具體點就是縫紉機、自行車、手錶、錄音機。這叫法也蠻形象的,前三者都是轉的,後一則是用手提着。當然,這四件得是村里生活條件相當好的人家才置辦得起的。席間,上過五個大菜以後,男方在給女方來賓敬酒時,就會把兩個紅紅的大紅包袱當場打開,亮出一件件聘禮給女方和媒人過目。酒過三巡菜過八味後,女方由嫂嫂帶着給男方的父母敬酒,並改口叫「爹媽」,叫得男方家長眉開眼笑。給過叫錢後,女方再依次給男方親眷敬酒叫人,當然也會收到相應的紅包。經了這麼一個過場,男女雙方就成了既定的未婚夫妻,只等大約半年多的時間來做成婚的準備。

女方在這半年裡,要做的是女紅,這活計可是最能充分顯露出女孩子家心靈手巧和聰明才智的。首先她們要手工繡門帘兒、窗簾兒,那功夫可真是了得。兩塊上好的絲綢或棉質的花布縫製帘子是相當容易的,關鍵是要繡那帘子上各種各樣的花邊,這是最能顯示女紅水平的一檔兒活。繡的圖案通常是上面橫幅是龍鳳呈祥或鸞鳳和鳴,兩邊的垂幅是梅蘭竹菊等。那時我見到過最讓人服氣的是大伯父家的大兒媳進門時繡得門帘上的花,那功夫是真叫一個絕啊!上面的鳳尾上都縫着像彈簧樣的金屬絲,在金屬絲翹尾處還都各縫有一個透亮的珠子。那簾兒一拉晃動起來,上面的繡得鳳兒龍兒顫顫悠悠的,絕對是栩栩如生。其次準新娘需要繡制的是枕皮,那也是極顯一個人真功夫的活兒。記得當時有些笨拙點的姑娘不怎麼會繡的,就會找到別人家心靈手巧的媳婦幫忙繡,惟恐繡得不好,被婆家的親朋看輕了。然後,她們要準備的就是給公婆、夫婿、小姑子、小叔子、祖父母等做鞋子繡鞋墊,這個活兒的技術含量小了點,不是在明面上擺的,不過也同樣馬虎不得。如果做工粗糙,通常會受到夫家人的刁難的。除此之外,像出嫁的被褥啊,衣櫥箱櫃啊,鍋碗瓢盆啊,這都是女方的父母要準備的。通常女方家長要把自己院子裡長了多年的榆樹、梧桐樹、楊樹等給殺上幾棵,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請木匠來家,坐住窩子吃吃喝喝,給姑娘打制嫁妝。

男方家這半年時間的準備強度可能會更大一些。以前農村不怎麼計劃生育,養兒子多的人家,沒有婚房,就按年齡依次出力出錢各給蓋上三間新房。最初是一家人到山半腰去挖上一個石頭塘,把從裡面挖出的一塊塊不規則的石頭敲打成規則的方塊狀,然後用小推車再一塊塊運到家裡。等運足了石頭,殺足了大樹,自己家人就開始一起建房了。這期間,一家人建房是頭等大事,另外,男方還會時常到女方家出人出力去幫丈人家做農活,以博得女方父母的好感,並順便和未婚妻培養一下革命感情。房子建好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像女方家一樣殺上家裡最好的大樹,請木工打制婚床。當然這也是條件尚可的人家才能做到的。如果日子過得再苦一點的人家,只能是娶了媳婦後一家人還擠在一座草房子裡。

經過了半年多的準備,時機成熟了,於是男方的父母就會拿着煙酒到媒人家去磋商婚期。等婚期定下來之後,男方家就提前三天把七大姑八大姨等所有的親戚接到家裡來。本族本家的所有人員也都來家裡幫忙。男人們四處請親眷、購物、搭鍋支灶、磨刀霍霍,女人則燒火做飯、端茶送水,照應來客。年長的支招動嘴,年幼點的出力跑腿,所有的人都一團和悅,喜氣盈盈。等到把所有的人員都安定後,負責婚禮的總監理還會到鄉里去請上一組最好的鼓樂班子來奏樂助興。

新娘到來的前兩天,男方的家裡就開始頓頓成席地招待所有親眷及本族的親人們。每到開飯時,都會在街上擺上十幾到二十幾張飯桌不等,十個大菜上到一半時,新郎及家長都要分別去給客人敬酒。父母們敬酒只是拱手作揖,輪到新郎敬酒時,要帶一個喜童拎着一塊紅氈鋪在地上三叩頭。這敬酒的整個過程都要有樂隊給伴奏着,除了吃酒的親朋嬉笑着受用外,另外還有許多無事的鄉鄰圍觀,那個場面也頗為壯觀。

我依稀記得當時負責管事的監理會大聲音叫喊:「喝酒的賓客穩坐,有請新郎家長來敬酒一杯。」「各位親朋好友穩坐,有請新郎來給大家敬酒一杯。」眾食客則喜滋滋地坐在桌邊樂呵呵地受用着各種歡樂。酒席吃罷,新郎還要在鼓樂的吹奏下,端着酒肉到老祖宗墳上去敬酒,告知祖宗一聲幾代幾代孫沾了老輩之靈光受祖宗之蔭庇,終於長大成人現在成家立業,請祖宗恩准並叩請祖宗回家喝酒云云。

大婚的前一晚,一定是一個不眠之夜。在這晚,鼓樂手們受到主家好酒好肉招待後,都會拿出看家的本領來表演各種節目,來討喜錢。當然這錢不用主家出,錢多是由男方的姐夫和姑父們喝酒猜拳行令,誰輸了誰出錢。為了公平起見,大家都輸贏相當,所以出錢也相當,各自就沒有什麼意見。記得最早時候的鼓樂手們還唱什麼呂劇《喝面葉》《借年》等。「石榴開花紅似火來,梅翠娥頭上帶一朵……」女樂手亮開嗓子就來這一句,大家就齊聲喝彩起來。所以他們就會越唱越來勁,掙的錢也越來越多。客人們由於人多也沒地方睡覺,就樂得聽上一夜的小曲兒。再後來有人辦婚禮時,鼓樂手們就不再唱什麼呂劇和柳琴戲了,他們也與時俱進,唱起流行歌曲來了。

在歌聲和歡笑聲中終於迎來了這最重要的時刻——新娘進門拜堂成親修成正果的一天。這一天,對於娶親這家是大事,對於整個村子來說也是頭等重要大事。天剛一亮,早早地就有許多村民在興奮地談論着,那誰誰家的小子,多麼有本事,建了什麼樣的房子,要娶什麼樣人家的女兒;那新娘子長得有多麼多麼的漂亮,她娘家陪嫁了多少多少嫁妝……這一切終於可以在今天大白天下了,所以大家都會暫時放下手中的活計,跑到娶親的這主家來探個究竟,湊個熱鬧,討個喜氣。這一天,新郎家根本不用刻意安排報喜的,所有在場的人都在報喜。八點剛過一會兒的樣子,親友們都才剛剛吃過早飯,就有看熱鬧的小孩子們來報:新娘子的隊伍來到村後了,大家趕緊準備迎接。

八點也許並不是最早的。因為對於辦喜事的男女雙方兩家來說,越早越吉利,越早將來越發財。基於這點,新娘娘家也是早有準備的。

頭晚,新娘在家裡燒水洗浴盤頭打扮。怕弄壞了妝容,新娘子幾乎是一夜不睡的。上半夜,男方家的鼓樂隊會來到女方家裡,吹吹打打地伴奏,女方家裡人就開始把所有衣物打包裝箱。大衣櫥、穿衣鏡、八仙桌、大椅子、小凳子、鍋碗盆勺等,全部用染成玫紅色的麻繩綑紮好了,把扁擔插好,排得整整齊齊直等第二天天亮就出發。那棉絮厚厚的,花色鮮艷的三鋪三蓋,也齊整整搭在捆好的衣柜上,這些東西都是要擺在明面上,給眾鄉里和男方家顯擺的。如果有「三轉一提溜」的人家更是氣盛,他們會把這四大件用紅紙剪出來的大大的雙喜字給裝飾起來,出閣這天找來幾個有身份的人來送這些嫁妝。天一亮,女方家就準備停當,新娘子象徵性地哭過嫁後,就開始鳴炮奏樂起嫁出征。還沒出村子時,送親的隊伍走得相當慢,一路上吹吹打打,招搖過市。過河過橋必放上一大串鞭炮來敬河神橋神,保佑新娘子一生平安。出得村後,送親的隊伍就快馬加鞭浩浩蕩蕩地向男方的村子挺進。

當送親的隊伍一出現在男方的村頭,就會被圍觀的四鄰給包圍起來。那時的人們快樂來得簡單,這種盛事就是全村的娛樂頭條了,所以家家戶戶都鎖了院門,到街上去看熱鬧。

看這樣的婚禮多了,就知道了這其中還有許多講究。比方說,新嫁娘如果和另一新嫁娘相遇,要互換頂針(一種戴在手指上縫衣時用來頂針用的金屬圈);孕婦不能與新嫁娘照面怕有衝撞;出嫁這日,新娘穿得是紅棉褲紅棉襖,無論多熱都得是這打扮,有一種說法是,穿得越厚實,將來的日子就過得越厚實;而新娘的蓋頭也通常不是蒙在頭上,而是搭在脖子上的。來看熱鬧的人除了看新娘子俊美嬌俏的容顏之外,還要瞪着眼看她帶來的嫁妝,這可是實力的證明。預示着日後她在這個家中、村中小媳婦們群體中的地位。

這些門道看過之後,人們更喜歡看的是送親隊伍中挑涼蓆子的那個人。這個人一定是經過娘家千挑萬選出來的搞笑逗樂能手,另外還得有着非凡的晃肩搖擔的能力。只見這人是行在隊伍的第一位,進得村子就開始搖頭晃腦走一步退兩步,擔子兩邊的蓆子一會兒對調,一會兒上下翻飛,一會兒原地轉圈,還要配合着民間鼓樂手們演奏的調子亦步亦趨,再加上他的臉部表情一會兒一臉的嚴肅,一會兒一臉的悲苦,一會兒一臉的癲狂,一會兒一臉的興奮,他的表演絕對是代表着整個送親隊伍的最高水平。我小時跟着看熱鬧,對那些女人家家議論的東西一點不感興趣,就喜歡跟着人流看挑席者精彩的表演,所以這面畫在我頭腦中的印象極為深刻。

終於,送親的隊伍慢慢發行進到男方的家門口了。這時,他們就會聽着奏樂聲在原地待命。男方家主事的人就會吩咐打扮得花枝招展長相喜慶的喜娘(多由男方家嫂子擔任)來先把送親隊伍中一個挎雞的孩子(通常是女方的侄子)搞定。先給十塊錢,來拿着公雞引領女方家的母雞。這挎雞的孩子都是在家中受了眾人教唆的,要趁着這個機會多要些錢才肯放手。這十塊錢通常是拿不下的(如果一下子就能拿下,看熱鬧的人會一致認為這個孩子傻),喜娘連忙返回,向主家匯報,主家就會十塊十塊的往上漲,直到男孩子同意放手給雞為止。這一節大抵是熱鬧好看的,越不給越熱鬧。

接下來是男方家裡兩個打扮一新的小姐妹去迎女方帶來姐妹(也就是現在的伴娘),這裡面的看點就是看誰家裡的姐妹團人長得漂亮,不用給錢也不用給煙,這是迎得是最快的一項,直接把人帶到院裡桌子上落坐喝茶就好了。

[1]

作者簡介

曾榮,中學教師,發表散文數篇,著有長篇小說《大道成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