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明竹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道明竹編

道明竹編是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鎮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崇州市道明鎮地處川西平原,竹資源豐富,該鎮竹編歷史悠久,編制材料、工藝獨特,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編)之鄉」。所產竹編造型別致,精巧細膩,經久耐用。產品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道明日用竹編技藝」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5月21日,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道明日用竹編技藝

申報單位:崇州市文化館

項目級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項目編號:Ⅷ—14

質量認證: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批准時間:2007年

品質特徵

材料特質。道明竹編的原料,一般是生長3年左右的 慈竹。這一時期的慈竹由於受到陽光雨露的滋潤,具有堅韌柔軟的特點。同時,百笳竹為輔。慈竹的「慈」顧名思義 ,慈軟柔和。這種竹,節長,質細,性糍,富有彈性,可多層啟剝,不易折斷,編出的竹製品,造型別致,精巧細膩,經久耐用。

竹編藝人精心選擇生長二至三年左右的慈竹,去頭棄尾,選用中間幾節色澤一致、無斑點、節長質細的部分,下料成竹筒,然後刮青去節,破成粗細均勻、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絲。

工藝特質。編制產品時大體按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循序漸進。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為主。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穿插各種技法,如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使編出的圖案變化多樣。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製品,就將竹片或竹絲用天 然植物草木染色後互相插扭,形成各種色彩對比強烈、鮮艷明快的花紋。

風格特質。道明竹編特殊的工藝,使產品形成了一個共同風格: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經緯比例恰當、圖案清晰、色彩豐富、工藝精美。瓷胎竹編選料精、竹篾細、緊貼胎、藏頭密。

實用特質。平面竹編的扇子曬簟涼蓆枕席瓷胎竹編茶具器皿等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立體竹編的筐、篼、籮、籃等則是經久耐用的生產用品。

觀賞特質。以字畫為主的平面竹編深受文人雅士青睞。供裝飾、包裝用或具有藝術造型供擺設用的立體竹編,還有旅遊小商品等等則具有生活和工藝品的雙重價值。

歷史淵源

道明地處古 江源縣(相當於 崇州市)境內。公元3-5世紀時的晉代歷史學家 常璩在《 華陽國志》 中記述到江源縣時寫道:「江源縣:郡西,渡大江,濱文井江……安漢,上、下朱邑出好麻,黃潤細布,有羌筒盛。」道明位於下朱邑(即下朱亭)境內。這裡用麻紗織出的黃潤細布都用「羌筒」裝起來出售。「羌筒」是以羌竹作筒,是當時用來包裝黃潤細布的竹製品。可見江源先民在公元5世紀前就掌握了經緯交錯的織造技藝,為以竹為料進行編織積累了經驗,而且他們當時就懂得利用竹製品來增加麻織品的附加值。凡此種種,都是道明竹編形成的歷史基因。及至公元10-13世紀的 宋代, 陸游到道明 白塔寺造訪時遇天氣變化,也忙拿了一頂當地產的竹笠來遮雨。到17世紀清朝開始,道明竹編真正成為一種工藝產品。20世紀初的民國《崇慶縣誌》稱:「崇慶之竹編名揚省內外,實賴道明方有所得也。」遠在17世紀清朝開國之初,當地農民即以扭蔑繩,編鴛篼、撮箕、籮筐、篩篩、籠笆為常事。部分農民還以此為業,使之由粗到精,由簡到繁,編出斗笠、涼蓆、素篼、花篼、 提篼等,銷售鄰近諸縣。道明竹編便成為老百姓購買竹編產品的首選,流傳下來。20世紀初的清末,道明出產的竹編兒童玩具還曾獲得四川省勸業會一等獎。19世紀初到中葉的清道光咸豐年間,崇慶州(後稱 崇州市)人 張國正酷愛竹編,在學習總結豐富的道明竹編的基礎上,將竹篾越劃越薄、竹絲越劈越細,器具編織得越來越精緻。漸漸地,竹絲細得沒有了骨力,張國正就選用瓷器、漆器來作為底胎,讓竹編依附在胎上,使竹編技藝從無胎成型進入有胎依附的新階段, 瓷胎竹編的前身——有胎竹編誕生了,從而開創了獨特的竹編工藝新產品。

生產情況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道明竹編發展很快,20世紀50年代後期,全鎮 4700多戶農民,就有3200多戶擅長竹編技藝,不少農民成為能工巧匠,其精湛技藝,令人目呆。產品已由解放初期的多種提篼,發展成為各式篼、籃、盤、碗、燈、扇、盒、盆等300多個品種,還由單一素色,發展為具有紅、黃、藍、黑等不同色彩的彩色竹編。技藝上以經緯編織法為主,再貫以穿、插、釘、鎖、纏、套等多種手法,因而造型美觀,樣式新穎。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之中, 北京電影製片廠、 峨眉電影製片廠、 四川電視台等先後到道明拍攝過《竹編之鄉》的新聞紀錄片和科教片《竹編》。2007年8月27日, 中央電視台七頻道《致富經》欄拍攝了《道明竹編》。

榮譽認證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道明竹編先後獲得如下殊榮:

1985年,成都市文化局授予道明鎮「特色文化之鄉(竹編之鄉)」稱號。

1995年,道明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 (竹編)之鄉」。

1996年11月,國家文化部正式命名道明鎮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編工藝之鄉」。

1999年,在成都市旅遊紀念品徵集評選活動中,道明紫砂壺竹編茶具獲一等獎。

2004年,道明鎮被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收入其主編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概覽》一書。

2007年,「道明竹編」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道明日用竹編技藝」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道明竹編傳承人趙思進被列入第三批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2018年5月21日,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傳承人物

陶亭革

出生於竹編家庭,從小耳聞目染,學得一手竹編手藝,為了使竹編工藝 的範圍擴大,技藝進一步提高,於95年成立崇州市鑫隆竹藝社,精製竹製品,開發新產品,開拓市場,組織銷售,使竹編事業規模化發展,到2007年7月發展為崇州市竹興道明專業合作社。在幾位傳承人帶領下,越來越多的竹編藝人傳承和發揚着這一傳統手工藝,從事竹編產

業的人也越來越多,他們還專門成立了道明日用竹編協會,有效推動了道明日用竹編事業的發展。

丁志雲

從小師從父輩,擅長編制各類竹編實用產品,成為道明鎮頗有影 響的竹編藝人。從20世紀80年開始從事竹編外貿產品生產,為廣大商家及消費者提供各式喜愛的竹編產品。且隨時代發展,從編制單純的竹產品到能研製,創新產品,保護了道明日用竹編的傳承和發展。

趙思進

從小學藝,技藝精湛,多年來,趙師傅一直在從事竹編技藝傳承和發展竹編對

外貿易,創作作品有百餘種,創匯數百萬美元,並在國內授徒數百人,被評為「竹編工藝美術師」。20世紀80年代,趙思進曾與其他幾位老藝人一起到哥倫比亞、牙買加、格林納達等國傳授道明日用竹編技藝,授徒200餘人。

地理標誌

根據《 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檢總局組織專家對道明竹編 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進行審查。經審查合格,批准道明竹編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自2011年11月30日起實施保護。

產地範圍

道明竹編產地範圍為四川省 崇州市 道明鎮、 公議鄉、 王場鎮、 濟協鄉、 白頭鎮5個鄉鎮所轄行政區域。

專用標誌使用

道明竹編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 崇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 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道明竹編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料種源。

慈竹(Sinocalmus affinis(Rendle)Mcclure)。

(二)立地條件。

保護區範圍內海拔1000m以下,土地類型砂壤土和壤質土,土 壤pH值5.4至7.5,土壤有機質含量≥2.7%。

(三)原料要求。

1.竹材:選用保護區範圍內2至3年生優質慈竹,去頭棄尾,選用竹節長40cm至70cm的中間節。材料顏色、粗細均勻,竹表面平整、光滑,沒有發霉、病蟲害、花斑現象。

2.篾片:

3.瓷胎竹編對瓷胎的要求:應平穩端正、方圓規矩、構造嚴實;色彩均勻一致,光澤度高;內外表面光滑、質地均勻細膩。

(四)關鍵技術要求。

1.去青、破竹:采後48小時內必須去青、破竹。去青深度不超過0.1mm。

2.晾曬:均勻擺放,避雨,陽光下晾曬至黃。使其含水率與當地空氣含水率保持平衡,維持產品原有形狀。

3.啟篾:將破開後的竹條斷面沿竹材的徑向剖啟。

4.勻絲:將啟篾剖制的篾絲均勻地拉過勻刀,使篾絲的寬度和厚度保持均勻一致,並能去掉附在篾絲上的竹纖維絲,保持篾絲的光滑。

5.煮染:篾片放入加有適量黃柏皮的水溶液(1:200)中煮沸2小時,達到脫脂、除糖、防霉、防蛀、防裂的目的。根據色澤需要將染料加入沸水中,篾片染透達到所需色澤為止,然後用清水洗淨晾乾備用。

所用染料為純天然的中草藥植物:紅花(染紅色)、五蓓子(染黑色)、黃柏(染黃色)。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色澤柔和,編織緊密、均勻;平面光滑、手感無毛刺;圖案完整、清楚;無脫落、無斷絲、無缺絲、無鋸齒、無破裂;首尾銜接緊密、修邊光平。

(1)平面竹編、立體竹編:經緯比例恰當、圖案清晰、層次分明,色彩豐富。

(2)瓷胎竹編:竹篾細、緊貼胎、密藏頭。

2.理化指標:含水率5%至15%。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