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辛冬妹 莊稼與雜草

重新導向頁面
莊稼與雜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莊稼與雜草》中國當代作家辛冬妹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莊稼與雜草

我出生在農村,干過農活,吃着五穀,與莊稼打了很多年交道。

在農村,莊稼是農民一年的依靠,沒有莊稼,生活就失去了來源。因此,莊稼在農民的心裡就是生命的符號。

要讓莊稼有好收成,就不能不給莊稼除雜草。雜草與莊稼相生相剋,這是自然界不變的定律。

從懂事開始,我與莊稼打交道就是每天必須做的事。稻田里拔草,莊稼地里除草,一年四季,好像最重要的事就是除草。那時就想,有沒有不讓人去除雜草的辦法,只讓莊稼存活,不讓雜草存在?那時的想,是真正的空想,瞎想,因為每個人每天每年,吃不飽,穿不暖,誰還管怎麼更好地除雜草,只有靠人工,一遍又一遍除雜草,保莊稼。童年的生活時光中,我對雜草幾乎有一種恐懼。

最近讀一篇文章,讀到這樣的句子:欲除雜草,先種莊稼。

這是哲學家蘇格拉底給學生們的命題。學生們在除雜草的問題上糾結,找不到最有效的最科學的方法。蘇格拉底用莊稼與雜草這個參照物進行引導,讓學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這的確是一個既充滿哲思又極具生活趣味的命題,給人頗多啟示。

什麼讓我們常常對生活中的智慧熟視無睹呢?對許許多多的現代人來說,生活中對莊稼與雜草這樣的命題是沒有現實參照的。越來越多的人們耕作過程中對機械和製劑的依賴,使得莊稼與雜草相生相剋的關係失去平衡,甚至莊稼地里只能看到莊稼,看不到雜草。這種自然生態鏈的打破,導致了耕地生態環境的改變,衍生出許多有悖自然規律的植物現象。

有一次,我到一個小山村採訪,見到一位曾在大上海打拚的年輕人,把家鄉荒蕪的田地租下來,栽種紫皮大蒜和黑稻。無論是大蒜地還是黑稻田,與莊稼共生的是除不盡的雜草。請來務工的農民,大部分時間是人工除雜草。花錢請人除雜草,這個年輕人是不是腦子有問題?家人不支持,旁人不理解。不過,年輕人還是堅持人工除雜草,還是堅持讓莊稼在雜草共生的環境中生長。

到了收穫的時候,山里人才發現,這種從雜草中成熟的大蒜和稻米,進入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價格漲了10多倍,而且供不應求。

我為這個年輕人對莊稼與雜草關係的思考點讚。

回歸自然的本真,是許多人的一種憧憬。我多麼希望,在我們豐富的自然界,既可以看到拔節向上的雜草,也可以看到長勢健壯的莊稼。[1]

作者簡介

辛冬妹|,1965年生於江西萬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