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趕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趕秋》中國當代作家朱衛紅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趕秋

「風過長林,水庫邊的木子樹紅了。紅得不是那麼醒目,但疏枝淺紅中還是能感受到凜冬的肅穆和威嚴。暖陽下,遠眺湖水連山,近看阡陌田園讓人心生美好,湖水雯氤如淺冬薄念慈悲遇見……」

這是11月10日好友老詹的微信朋友圈,一個蘄北山區村自然景象。

秋之深,冬之初。恰好暖陽無風,水庫清淺泛藍。

木子樹是蘄春的方言,這樹學名叫烏桕樹。

百度上說,烏桕樹為落葉喬木,每年夏日開出黃色的花,結出的桕子外面包着一層白色的脂肪,俗稱「桕脂」,它是製造肥皂和蠟燭的原料,桕子裡的桕仁可以榨油。

蘄春北部山區村民們手工炒制茶葉時,先要在鍋里抹些油,這油就是烏桕油。

上山扒拉樅樹絲(松針)、河邊採摘木子樹籽,應該是農村七零後一代人的記憶。扒拉樅樹絲是給家裡的土灶台拾柴火,採摘木子樹籽是為了掙些零花錢。每年五、六月份的時候,那些吃木子樹葉的毛毛蟲,可沒少讓淘氣的頑童吃苦頭。木子樹下,手上、身上粘上「麻辣子」,開始一塊塊的紅腫,然後就是那種透心火燎的痛癢。即便這樣,用茅草串起毛毛蟲,再撒泡尿盤坨泥巴,玩得酣暢。

這種快樂,簡單美好。

木子樹(烏桕)的果實大多在10月份成熟,果殼脫落,果實潔白。採摘的時節,毛毛蟲早已結蛹成蛾。木子樹的籽曬乾之後,鎮上的供銷社一斤收購價是一角錢左右。那個年代,一角錢能買不少東西咧。

因為樹葉「招蟲」,這木子樹(烏桕)人們多不待見,砍掉的多,長的也多。那個時候不是沒人去欣賞,因為場景本真自然,滿眼可現。

現如今,秋後木子樹紅葉成了田畈上、溪流邊、山澗里點綴的彩秋。即便原野兀立的幾棵木子樹(烏桕),儼然成了人們「找秋」的遇見。快門咔嚓,秋景存於手機、電腦,展於微信朋友圈。

捋捋記憶中的趕秋,發小三五成群,村野無憂。山林深處,會遇見樅樹菇,野山楂;透着冷風,也會邂逅倉惶的草兔子,不慌張拖家帶口的山豬,一陣欣喜驚呼聲和着山間流水響徹山谷。

時過境遷,山林還是那些山林,只是厚厚樅樹絲,瘋長雜木芭茅,淹沒了溜光上山的路。

驀然回首,玩伴已不是曾經的那個少年。

周六一早,戰友小貢來電話說,獨山森林公園的楓葉紅了。然而,周日的一場雨水,「趕秋」沒能成行。

辛丑年的秋短冬來早,那麼趁着晴天出去走走,實景趕個

眼裡有風景,哪裡都是風景。無論天邊,無論眼前。[1]

作者簡介

朱衛紅,湖北蘄春人,現供職於蘄春縣融媒體中心,作品散見各類媒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