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趙艷林,女,生於1941年,為"上海面人趙"第二代傳人。 上海工藝美術大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上海面人趙)」的傳承人。趙艷林的愛人陳恩華,象牙細刻藝術家,也是非遺傳人。

趙艷林
上海麵塑第一人
原文名 Yanlin Zhao
出生 1941年
中國上海
國籍 中國
職業 麵塑家
知名作品 《荷花舞》
《白蛇傳》
《梁祝》
《金陵十二釵》

目錄

話說麵塑

麵塑,有着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等多種別稱,在漫長的農耕社會裡,一直被視為「不入流」的民間小玩意。「一印、二捏、三鑲、四滾」,捏面藝人走街串巷,賣個面人,為的是糊口飯吃。工具也簡單,依據個人習慣自製的「撥子」、「滾子」,加上小剪刀、梳子、竹籤、毛筆、搽手油,行當就齊全了。

走近人物

趙艷林是上海麵塑第一人、「面人趙」趙闊明的長女。北有泥人張,南有面人趙。趙闊明先生是上海麵塑的一代宗師,他的精品作品,創造了東方型的麵塑藝術的典範,代表着當代中國麵塑藝術的最高成就。趙艷林女士從1959年起,就跟着父親學藝,在父親的精心培育和她自己的不懈努力下,40多年來,她在麵塑領域早已堪稱技藝精湛,功底深厚,已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

父親是人稱"面人趙"的趙闊明[1],外祖父又是近代泥塑名家潘樹華,兩代人的薰陶加上自己的潛心鑽研,使趙艷林手下的小小面人跨越時空,成為民間工藝中不可多得的奇葩。

愛人陳恩華,象牙細刻藝術家,也是非遺傳人。在上海,一個門洞裡誕生出兩位工藝大師,恐怕屈指可數。

趙艷林的兒子陳凱峰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美術系,現在是四平中學的美術教師,如今是上海「面人趙」的第三代傳人。

趙艷林在兒子的支持下,他們已在網上收了很多學生。大家學得很認真,積極性特別高。「捏麵人就像玩橡皮泥,是成長的天性。『面人趙』的大門永遠向你們敞開。」趙艷林說。

人物故事

女承父業

趙艷林生於1941年,抗日戰爭年代裡,麵粉緊張,麵塑更成"無米之炊",父親趙闊明雖有一技之長,卻不能養活全家。一家人曾在東北苦熬8年,挨餓受凍,歷盡苦難、受盡欺辱,這些抗戰年代苦難的記憶與父親背着箱子走街串巷捏麵人的形象緊連在一起。

趙艷林當年並不想學麵塑,雖然有兩代先人的家學,從小也愛看父親捏麵人。

是父親的一再勸說最終感動了小艷林,繼承了「面人趙」的衣缽。1959年,趙艷林進入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隨趙闊明學藝,「揉麵團、蒸麵粉、煮麵粉」成為日復一日的工作,也學國畫、書法。她每天至少要花8小時練習,有空時還隨着父親去看戲做票友,因而進步極快。

趙闊明喜歡做大東西,麵塑都是手掌大小,有北方人物的大氣;到了趙艷林,不僅京劇和戲曲人物做得好,又受細刻啟發,創造了微型麵塑[2],「可以在核桃核里做台戲」。

三代傳承

趙艷林的兒子陳凱峰7歲就開始做麵塑、玩面人。他說,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受限於種種原因,很難覓到傳人,自己是少見的「第三代」傳承人。「現在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最大的年齡89歲,最小的也65歲了,許多非遺就斷在第三代。」

在這個麵塑家庭里,母親趙艷林荷兒子陳凱峰,天天在一小團、一小團麵粉中鑽研。很多時候,他們母子各自手中在忙活着一個面人,誰也不干涉誰。「面人趙」的技藝就在這個家庭中悄無聲息地傳承着。

「『面人趙』的最大特點是不保守。」從趙闊明到陳凱峰,祖孫三代加起來,在少年宮上了近60年的麵塑課,海派麵塑的傳人里,總有「面人趙」的影子。而陳凱峰是北郊中學美術教師,不僅編寫了三本《海派麵塑》教材,還經常去其他學校、各種場合給孩子們講解麵塑知識,讓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傳承下去。

創新發展

趙闊明時期的麵塑「九分面,一分化工材料」,當時往麵粉中加蜂蜜、甘油以便防裂,加食鹽用以殺菌,基本都是純天然的防腐劑。但受限於麵粉易腐的特性,如果要使保存時間更長,只能「七分化工材料、三分面」。

材料的創新是第一步。從趙艷林母親開始,就專注研究麵塑的出路。「若要和日本手辦競爭,麵塑的保存時間要夠長,必須不腐、不爛、不霉、不裂。」趙艷林和陳凱峰一起跑了多家化工廠,耗費數不清的精力,研究麵塑原材料的革新。

時至今日,「面人趙」的配方已研究至第四代,麵塑作品可保存百年而不腐。

藝術成就

近50年來,趙艷林在麵塑領域早已堪稱技藝精湛,功底深厚。"神奇之手",是在旅法著名畫家張充仁與中國動畫鼻祖萬籟鳴給趙艷林的題詞中不約而同地讚詞。

趙艷林曾先後應邀出訪美國、法國、香港、日本、澳大利亞等多地講學獻藝,並先後獲得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州長和德克薩斯州州長及巴頓羅傑市等五個市市長親自頒發的榮譽公民證書和金鑰匙。

上世紀60年代起,趙艷林的麵塑作品《荷花舞》、《白蛇傳》、《梁祝》等就頻頻亮相各大工藝美術展覽,作為禮品送往60多個國家。她曾為70多個國家的貴賓以及陳毅等眾多老一輩革命家表演絕活。

1981年趙艷林初出國門,到美國休斯敦參加傳統民間節日。她的現場表演引來了狂熱追捧,幾乎每捏出一個面人都引來一陣歡呼。

1996年,趙艷林還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證書。

1996年,趙艷林創作的微雕麵塑作品《古時嫦娥思人間,今日台胞念故鄉》被帶到台灣贈予蔣緯國先生;另一件微雕麵塑《壽星翁》則成了張學良將軍的百歲賀壽禮。

2002年在上海召開的"亞行部長會議" 上,她為中外貴賓現場表演,結果面前排起長隊,人人都希望能得到一個精美的小面人。

話說作品

趙艷林捏制的古裝仕女、戲劇人物、現代人物,個個造型生動,神態逼真。

在趙艷林的代表作品中《金陵十二釵》有口皆碑。曹雪芹筆下的12位美女,各具姿態,富有神韻。近年來,在兒子的啟發下,一個創作「海上十二釵」的念頭油然而生。趙艷林說,由於近年來國產麵粉「純度」減低,致使在色彩和開裂上極難控制。於是在兒子和丈夫幫助下,家裡成了化工實驗室,研製新材料。因為做這「海上十二釵」,她希望至少30年不變色、不裂、不霉、不蛀。去年,他們首個作品問世,構思源於曹禺名作《日出》,陳白露成為其原型。一個坐在沙發上,悠然自得打着電話的海上名媛脫穎而出。「海上十二釵」繼續創作中,海派麵塑將再寫新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