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赫歇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赫谢耳)
前往: 導覽搜尋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
原文名 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
出生 1738年11月15日
英國漢諾威
逝世 1822年8月25日(1822-08-25)(83歲)
職業 天文學家,古典作曲家,音樂家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1738年(戊午年)11月15日-1822年8月25日),英國天文學家,古典作曲家,音樂家。恆星天文學的創始人,被譽為恆星天文學之父。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第一任會長。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用自己設計的大型反射望遠鏡發現天王星及其兩顆衛星、土星的兩顆衛星、太陽的空間運動、太陽光中的紅外輻射;編製成第一個雙星和聚星表,出版星團和星雲表;還研究了銀河繫結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

外文名稱: 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

國籍: 英國

出生地: 漢諾威

出生日期: 1738年11月15日

逝世日期: 1822年8月25日

職業: 天文學家,古典作曲家,音樂家

主要成就

發現天王星及其兩顆衛星 出版星團和星雲表 研究了銀河繫結構

人經歷

威廉·赫歇爾1738年11月15日出生在漢諾威,父親是漢諾威近衛步兵連軍樂隊的雙簧管手,6個孩子中威廉排第三。他15歲時就子承父業,在軍隊中當小提琴手和吹奏雙簧管,志向是當一名作曲家。但是他又將大量業餘時間用於研究語言和數學以及光學,產生了用望遠鏡親眼觀看天體的強烈願望。1756年,"七年戰爭"來臨,威廉厭惡戰爭,於是設法於1757年脫離軍隊,逃往英國,先是在利茲,後來又到勝地巴斯。音樂天賦幫助他在巴斯站穩腳跟。1766年被聘為巴斯大教堂的管風琴師,已經成為當地著名的風琴手兼音樂教師,每周指導學生達35名。1772年,比他小12歲的妹妹卡羅琳·赫歇爾(1750-1848)與他會合,並擔任他的管家,同時想威廉學習英語和數學。她不僅悉心照料家務,而且用極詳細的日記,留下了威廉整整五十年的工作史。當威廉因為專注於磨望遠鏡鏡片時,卡羅琳就餵哥哥吃飯。

研究成果

卓越家庭

威廉早已對天文學發生了興趣,於是着手製造自己的望遠鏡並從事觀測;卡羅琳當他的助手,也開始了自己的天文研究。 1773年,威廉用買來的透鏡造了自己的第一架天文望遠鏡,可放大40倍,到1776年,他已經製造出焦距3米和6米的反射望遠鏡,開始進行巡天觀測。1781年3月13日赫歇爾威廉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天王星,轟動一時。他的工作引起了狂熱愛好天文學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注意,喬治三世赦免了威廉當年擅自逃離軍隊的過錯,從1782年起聘請威廉為他的私人天文學家。赫歇爾兄妹先是遷往溫莎附近的達切特,後(1786年)又遷往斯勞,從此威廉終生在斯勞工作。在以後的30年中,他製造了一系列大望遠鏡,進行了很多開創性的觀測,1816年冊封為爵士;

赫歇爾擴充了含100個星雲的夏爾·梅西葉星雲星團表,最終達到了2,000多個天體;他發現了天王星的兩個衛星(天王衛三和天王衛四)和土星的兩個衛星(土衛一和土衛二);他把天河的外貌解釋成我們從一個磨盤狀銀河系內部所看到的情景。卡羅琳參與這些工作的程度不太清楚,但認為她是威廉的合作者而不僅僅是助手。她自己發現了很多星雲,1822年8月25日威廉在斯勞逝世後,她回到漢諾威編制一部含2,500個星雲和星團的表,為此她在1828年78歲時獲得皇家天文學會的金質獎章。她在1848年1月9日去世,離她100歲生日只差兩年多。

赫歇爾1783年通過一些恆星自行資料的分析,推出太陽有向武仙座方向的空間運動,被稱為太陽的本動。通過多年巡天觀測,對一些擬定選區的恆星進行採樣統計,1785年獲得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繫結構圖,從而初步確立了銀河系的概念。

赫歇爾2.jpg

1787年發現兩顆天王星衛星--天衛三、天衛四,1789年發現兩顆土星衛星--土衛一、土衛二。通過對雙星的長期觀測,1782、1785和1821年先後刊布包含848對新發現的雙星的表。

1802~1804年他指出大多數雙星並非在方向上偶然靠在一起的光學雙星,而是物理雙星,還發現雙星兩子星的互相繞轉。通過對星團、星雲的系統觀測,1786、1789和1802年3次出版星團和星雲表,其中刊載了2500個星團和星雲。1800年發現太陽光譜中紅外波段有輻射,這是首次探測到天體的紅外輻射。

1816年他受封為爵士,1821年當選為剛建立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首任會長。

他的妹妹C.L.赫歇爾也是一位天文學家,終身未嫁,長期當他的助手,還獨立發現了14個星雲和8顆彗星。

他的兒子J.F.W.赫歇爾也是天文學家。(約翰.赫歇爾葬於西敏寺牛頓旁)

一家三人常被合稱為赫歇爾一家,是18~19世紀英國一個對天文學有卓越貢獻的家庭。

主要業績

赫歇爾3.jpg

(1)製造了許多大型望遠鏡。磨製出售的望遠鏡至少有76架。自用的反射望遠鏡最大口徑1.2米,為當時世界之最;

(2)發現了天王星。1781年,威廉·赫歇爾用自製望遠鏡作巡天觀測時偶然發現了天王星,後又發現了天王星和土星各自的兩顆衛星,為此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科普利獎章,並被選為會員;

(3)進行了銀河繫結構的研究,用統計法首次確認了銀河係為扁平狀圓盤的假說;

(4)從事星團、星雲和雙星的研究,集20年觀測成果,匯編成3部星雲和星團表,共記載了2500個星雲和星團,其中僅100多個系前人已知,還發現了雙星、三合星和聚星848個;

(5)發現了太陽的空間運動。他發現並測定出太陽的向點位於武仙座λ附近,與現代的公認值十分接近。因威廉·赫歇爾在天文學特別是恆星觀察領域業績卓著,後人將他譽為"恆星天文學之父"。

卡羅琳·

卡羅琳·盧克雷蒂婭·赫歇爾 (Caroline Lucretia Herschel,1750年3月6日-1848年1月9日), 出生於德國漢諾威,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的妹妹。

1772年,卡羅琳移居英國巴斯與當音樂家的哥哥威廉一起生活。她曾經是哥哥的聖樂團的主音,並獲邀出席伯明翰音樂節,但她卻推辭了這個演出機會。但後來威廉全身投入天文學,卡羅琳成為了他的全職助手。 1782年威廉獲英王喬治三世聘用為天文學家,卡羅琳亦隨他遷住斯勞。在那裡,卡羅琳協助威廉觀測及計算數據。她空餘的最大興趣是透過一台小型牛頓式反射望遠鏡欣賞星空,這台望遠鏡讓她於1783年發現3個星雲;於1786年至1797年發現8顆彗星,其中5顆在歷史曾被人觀測過,包括恩克彗星。她於1786年8月1日發現的第一顆彗星--35P/Herschel-Rigollet也是首顆被女性發現的彗星,讓她贏得不少讚譽。翌年,她獲喬治三世發薪聘用為威廉的助手。1797年,她向英國皇家學會提交一份弗蘭斯蒂德觀測資料的索引,以及列出561顆英國星表(British Catalogue)中遺漏的恆星和勘誤表。

在威廉·赫歇爾死後,她回到漢洛威,但她沒有放棄天文研究。在1828年她整理好自1800年威廉發現的2500個星雲列表。1828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向她頒發金獎章,並於1835年推選她為該會的榮譽會員。此前這一榮譽只授予男性。1846年,她獲普魯士國王頒發金獎章。

為紀念她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小行星281"盧克雷蒂婭"以她中間的名字命名,此外在月球的虹灣上亦有一個名為叫C. 赫歇爾的環形山。

約翰·

1788年威廉和一位富有的寡婦結婚,四年後的1792年3月7日,他們的兒子約翰(1792-1871)在斯勞出世。1813年約翰畢業於劍橋大學,開始研究法律,旋即參與他父親的工作,因為威廉1808年患病,已無力從事觀測。約翰擴充並修訂了他父親的研究計劃,1834年親赴南非,四年內編制了南天的星雲星團表。1838年他返回倫敦,從此有點兒放棄天文學,不過他花費了數年時光撰寫南天普查工作的詳細總結,但直到1847年才發表。

約翰·赫歇爾其他方面的興趣包括化學和照相術(他發明了很多有關照相的技術,他提出了'正片'和'負片'等詞彙,至今仍為攝影家使用),是他那個時代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他寫了一本科普書《天文學概要》於1849年出版,堪稱為當時的《時間簡史》,他在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典禮上被封為準男爵,1871年5月11日逝世於肯特郡。被譽為一個時代最偉大科學家之一的約翰·赫歇爾,從未在任何科研機構任職,他總是設法靠自己的私人財產生活,從事自己喜愛的研究。赫歇爾一家的努力,開闢了觀測天文學時代,為20世紀的天文學發展建築了舞台。

望遠鏡

基本簡介

"赫歇爾"是歐航局為紀念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而以他名字命名的、於2009年5月14日被火箭帶上太空的一顆探測衛星,"赫歇爾"實質上是一台大型遠紅外線太空望遠鏡。"赫歇爾"寬4米,高7.5米,是迄今為止人類發射的最大遠紅外線望遠鏡。值得一提的是,"赫歇爾"望遠鏡的鏡面以輕質金剛砂為材料,直徑達到3.5米,是哈勃望遠鏡鏡面直徑的約1.5倍,是它的"前任"--歐航局1995年發射的遠紅外線望遠鏡的6倍。它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發射的最大的遠紅外線望遠鏡,將用於研究星體與星系的形成過程。

發射升空

2009年5月14日,在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歐洲阿麗亞娜5-ECA型火箭發射升空。格林尼治時間14日13時12分(北京時間14日21時12分),歐洲阿麗亞娜5-ECA型火箭攜帶歐洲航天局兩顆科學探測衛星"赫歇爾"和"普朗克",從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行星名稱

赫歇爾也是一個小行星。

2000號小行星被稱為"赫歇爾"。[1]

相關影片

 

參考資料

  1. 小行星2000 維基百科,201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