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何邕
《贈別何邕》是唐朝著名文學家杜甫所作的一首詩。該詩選自(《全唐詩》第226卷第093首)。
《贈別何邕》 | |
---|---|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
《詩法家數》曾將送別贈行的詩,歸納如下的作法:"第一聯敘題意起,第二聯合說人事,或敘別,或議論。第三聯合說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聯合說何時再會,或囑咐,或期望。於中二聯,或倒亂前說亦可,但不可重複。"以此比對本詩,即見各聯均相符合。首聯起語沉着。"論交"處著一"地"字,即指京師。
說往時在長安結交的朋友,此間難得一人。已含末句意。領聯承上,作十字句,"悲君"二字貫下。說何君隨燕雀而走風塵。我更孤寂。頸聯羨邕還京。說君經綿谷循漢水而北歸長安,我卻在沱江背秦而留蜀中。尾聯總結。說君到五陵,為我寄語春光。言外之意是故國之思,亦話之無情花鳥。詞悲意切。
《贈別何邕》之"綿谷元通漢,沱江不向秦",何邕曾任綿谷縣尉,此時將赴長安,綿谷地處嘉陵江上游,"通漢" 意為通向漢地,暗指何邕赴京;沱江流經成都東部,此時作者客居成都,沱江南流入長江,故云"不向秦"。兩句字面上敘述地理,實為表達對何邕赴京的羨慕,和自己不得歸京的遺憾。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作品譯文
生死交情,既難多得,何又隨燕雀而走風塵,更覺孤寂矣。綿谷通漢,邕可至京。沱江背秦,己猶滯蜀也。長安不見,而欲傳語春光,公思鄉之意切矣
作品賞析
【鶴注】寶應元年,公送嚴武至綿州,其別何邕,當在此時。詩云「綿谷元通漢」,何蓋為綿谷尉也。又雲「傳語故鄉春」,何蓋京兆入而赴長安也。邕即前所云何十一少府耶?
生死論交地①,何由見一人。悲君隨燕雀②,薄宦走風塵③。綿谷元通漢④,沱江不向秦⑤。五陵花滿眼⑥,傳語故鄉春。
上四送別何邕,下四別後情緒。生死交情,既難多得,何又隨燕雀而走風塵,更覺孤寂矣。綿谷通漢,邕可至京。沱江背秦,己猶滯蜀也。長安不見,而欲傳語春光,公思鄉之意切矣。悲君二字貫下,此十字為句。) ①《翟方進傳》:「一死一生,乃見交情。」②《公孫弘傳贊》:「以鴻漸之翼,困於燕雀。」③任昉表:「薄宦東朝。」④《唐書》:綿谷縣,屬利州,利與劍為鄰,劍州至綿,不遠三百里。《禹貢》註:漢出為潛。《史記·正義》:潛水,出利州綿谷縣東龍門山大石穴下。
【朱注】綿谷,即蜀漢之漢壽,今保寧府廣元縣是。「綿谷元通漢」,謂綿谷潛水,本上合於沔陽之漢水也。漢中北直長安,故云。⑤《漢書·地理志》:沱水,在蜀郡郫縣西,東入大江。其一在汶江縣西南,東入江。郭璞《爾雅注》:沱水,自蜀郡都安縣湔山,與江別而更流。金履祥曰:江至永康軍導江縣,諸源既盛,遂分為沱,東至眉州彭山縣,複合於江。【朱注】沱江,《蜀志》謂一在灌縣,一在新繁。灌縣之沱,一名郫江,即郭注所云別江於湔山者。《溝洫志》謂李冰所穿,恐亦因禹故跡而疏之耳。⑥五陵,見《秋興》詩注。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3]「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4]
杜甫故里景區位於河南鄭州鞏義市城區西北5公里處的康店鎮康店村西部邙嶺上。占地34畝,座北向南,主體建築有大門樓、杜甫大型雕像、雙層亭、詩聖碑林、杜甫墓、吟詩亭、望鄉亭、草亭、獻殿等組成。整個景區種植花木3000餘株,奇花異草點綴、綠樹成蔭、松柏輝映,巍偉莊重,各種設施具有園林建築風格,已成為邙嶺上閃閃發光的一顆明珠。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