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許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許瑗
出生 (公元?-1360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栗夫

許瑗(1300年-1360年),字栗夫,江西樂平名口村人,元成宗大德四年,出生於江浙等處行中書省饒州路樂平州金山鄉洺口村,父親許舜謀,樂平州儒學秀才,母親馬氏是元朝著名的歷史學家《文獻通考》的作者馬端臨的第四個女兒。

元末至正年間,曾兩次參加鄉試,都中榜首。開始,擔任南軒書院山長,後調到廣德州(今安徽省)任儒學學正。許瑗逝後被明朝追贈為大中大夫、輕車都尉、高陽郡候。

許瑗,他因文才出眾和大文史學宋濂結為至交好友,他因武略拔萃和朱元璋的貼身武將花雲在太平府上演了一闋驚天動地的讚歌,他感人的經歷被後世的劇作家寫成劇本,劇名叫做《戰太平》,他們英雄的事蹟深深地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觀眾,這部著名的京劇作品因為太過出色而漂洋過海傳播到世界各地,許瑗的威名也因此享譽全球。[1]

人物軼事

末天下大亂,許瑗胸懷鴻鵠大志,棄官雲遊江浙一帶,投奔了朱元璋率領的起義軍。許瑗見遇到明主,十分興奮,他提出了《平亂策》等許多寶貴建議,朱元璋都一一採納了,並當即賞賜他衣服鞍馬等,封給了博士頭銜,留在帳下,準備隨時聽取他的意見。

為奪取全國勝利,朱元璋派遣許瑗擔任太平(今屬安徽省)知府,和通判花雲、院判王鼎一道駐守太平。到任以後,他們就立即着手整修城防工事,安撫百姓,發展生產,加強治安,使城區面貌煥然一新。

忠勇不屈的開國元勳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帶領水師,大舉進犯,包圍了太平府城。城內只有三千士兵,但由於眾志成城,防守嚴密,夜幕降臨後,為防如潮水般湧來的敵兵夜襲攻城,許瑗囑咐各將領多備松節火把,每隔一段城牆就點上一把,同時號令城中青壯年男丁拿起武器,協助官兵守城,抵禦外侮,保衛家鄉。他又責令屬下官員多備熱飯熱菜供應守城官兵,不讓將士們餓著肚子打仗,然後帶領隨從到全城各處徹夜巡察,安定民心和軍心,再三叮囑將士們小心賊兵偷襲,切莫辜負了吳國公和太平府百姓們的重託,殷殷之意感動了守城的將士們,大家齊聲高呼「誓與太平府共存亡!人在城在!人亡城亡!」將士們情緒十分高昂。敵兵見守城官兵防範甚嚴,當夜沒有來偷襲。

誓與太平府共存亡!人在城在!人亡城亡!

傍晚時分,由於拚死血戰了一天,再加上敵我兵力眾寡懸殊,花雲、許瑗、王鼎三人都筋疲力盡,相繼被俘。陳友諒派人押送許瑗等人來到太平府西門的廣場上,先耀武揚威地向太平府的百姓炫耀自己的軍隊如何所向無敵,接著又勸花雲投降歸順於他,花雲用盡力氣破口大罵,誓死不降,罵完後又用力掙斷繩索,奪下敵兵的戰刀,一連砍死了六名敵軍士兵,花雲再次被俘,瘋狂的敵人把花雲的頭顱打的血流如注,又將花雲縛在戰艦的桅杆上當箭靶,命令士兵亂箭齊射,花雲罵聲不絕,至死都能聽到他高亢的咒罵聲,聲震寰宇,聽者無不淒然落淚。接著又勸許瑗和王鼎投降,二人堅決不肯向陳友諒投降,終於壯烈犧牲了,終年61歲

建忠臣祠,題匾"開國忠臣"

當地百姓懷念他在世功德,偷偷收集許瑗遺骨、埋葬在凌火高台下。

不久,朱元璋收復了太平,追贈許瑗為大中大夫、輕車都尉、高陽郡候,並在太平府衙右側建祠祭祀。明嘉靖三十六年(1577年),為了紀念許瑗,太平知縣龐尚鵬又在祝聖殿西側,建起了"忠臣祠",題匾是"開國忠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