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讓胡路,大慶百湖的金色名片(趙富)

讓胡路,大慶百湖的金色名片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讓胡路,大慶百湖的金色名片》中國當代作家趙富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讓胡路,大慶百湖的金色名片

我站在香港街的街頭,仰視着薩克斯雕塑,耳畔響起《回家》的樂曲;大洋彼岸的旋律,伴隨明湖上空的微微輕風,飄蕩厚重遼遠的萬縷鄉愁,和着讓胡路前行的腳步聲,大氣悠悠,盪氣迴腸

我陶醉在回到家的親切中,我享受在母親嘮叨的溫謦里。眼前,世紀大道鋪在我的腳底;身後,金三角烘托起讓胡路——讓我人生輝煌和事業成功的第二故鄉。

薩克斯,地標性的藝術,超前性的思維,引領着讓胡路開放的前沿和希望;在荒澤茫茫之中,在霧雨雷電之中,你甩開孤零的冷遇,迎來香港街的燈紅酒綠,歌聲飛揚。

有人說,遠望開發區是讓胡路的小深圳,鐵人大道、沅江路、珠江路是香港街的筋骨和血脈,旺仔街、浦江路、灕江路是開發區的金三角,而招商引資的舉措,才是今天讓胡路大步發展的智慧情商。

「變臉」,第二青春的標記。讓胡路的變,先從香港街變起。新古典式、新藝術運動式、新浪漫主義式。步履「三新」的節拍,舞蹈《回家》的音樂,向着中央大街走去,向着慶虹橋方向延伸。那緩慢沉鬱的音色,那立體清純的效果,還有沙鼓和金錘的金屬撞擊聲,細膩中摻着剛強,一路悠遠情長。

我站立在薩克斯旁,凝視讓胡路昔日面部的滄桑和那曾經的行走十字路口的彷徨,遠望讓胡路未來發展的遠景和那白雲悠悠的晴空。一往情深的薩克斯,奏響優美動聽的「讓胡路之歌」。那疏朗昂揚的音符,豪邁高亢,叩響《回家》的心靈,陪我品嚼着親情的味道,伴我陶醉於幸福的故鄉。

讓胡路,從遠古的臭泡子、蘆葦盪上,聳立起共和國的石油脊樑。小區建設,似花園一樣美麗;市政道路,似蛛網一樣縱橫;廣場磁力,吸引大媽的舞步歌聲;那熱戀的少女,再也不用去苞米地里偷偷地幽會情郎。自從建區時就普普通通的辦公樓,過去和現在的決策都是出手大方;策劃風中的神,邀請水中的仙,如今又做起讓胡路的生態大文章。

讓胡路,支撐着厚重底蘊,弘揚着精神氣場。那槓槓棉襖甩開的呼啦啦的風,那翻毛皮鞋踏出的密麻麻的路,那干打壘蝸居生育的鐵錚錚的兒郎,創造出屬於共和國「兩個精神」的寶典,傳承着讓胡路乃至中華民族的精神食糧。

讓胡路,我美麗溫謦的家園。湖水的響動,是母親的嘮叨;廣場的噴泉,是父親的微笑。遠望,又向遠方遠望,創業的永遠方向;開發,繼續拓展開發,前進的持久動力。拔節的高樓群,興奮地伸個懶腰,碰落一湖的星星,驚彎廣場的月亮,激起聲音浩蕩的幸福歌謠。

揉進讓胡路名字的路,記載着讓胡路的變遷。讓胡路的路,像條長長的扁擔,那頭擔着昨天,這端擔着明天。而肩膀中間這塊,正是讓胡路的今天。後邊連着昨天,前面挨着明天,我們正處在承前啟後的重要節點上。

過去的路,輕鹼泥巴路,一踹沒腳脖子,稀泥濺滿一褲腿兒;老牛拉着軲轆車,經常翻車打誤。貧窮,連着路那端;落後,連着路這頭。讓胡路的路,曾是讓胡路人苦苦跋涉的酸楚之路。

在共和國十歲時,一場大會戰十三路,石油大軍踩出條條路。採油鑽探,人拉肩扛,走沒有人走過的路。研究院的大腳印,邁進荒原深處;設計院的大手筆,挑起油田建設的大梁。那站起來的立體的讓胡路,伸手摘顆光芒的石油太陽,溫暖着讓胡路人春風永駐。

中央大街,讓胡路地標的路,讓胡路光榮的路。油田建設研發的歌聲,與周總理的命名,一同珍藏在讓胡路的記憶深處。1962年,原土路變成大慶第一條柏油路;1983年,原兩車道擴四車道的混凝土路;2000年,又一次拓寬重鋪六車道柏油路,且由原2公里伸到3.5公里身長。一次次變遷,記載讓胡路發展的更新結構;一回回維修,激勵讓胡路前進的堅強腳步。

鐵人大道,25.6公里的長線,左手牽着乘風湖,右手拉着八百垧。在原鑽探指揮部的房前,在鐵人塑像的旁邊,青扦、小葉丁香、色木槭、火炬、馬蓮、水臘球、草雕風景石……笑納讓胡路的地域文化,豐富讓胡路的精神食糧。中央大街、世紀大道與鐵人大道的交匯處,遠望轉盤道高高站立的綠屏上,兩隻強壯的大手,親切地「政企」相握,引領前進的車流,奔向「創業」的遠方。

如今,讓胡路的路,像血管密密麻麻、縱橫交錯、星羅棋布。中央大街的血液,流淌到崑崙大街、鐵人大道、世紀大道、創業大道的條條支脈;從土路到砂石路、到混凝土路,從公路到鐵路、到油田路,把讓胡路的希望動脈,延伸到南一路、北三路、香港街喇叭甸,匯聚到強大的讓胡路心臟、血泵中央。

讓胡路,創下多少個大慶第一的奇蹟。中央大街,是大慶的第一條砼路;慶虹橋,是大慶的第一座立交橋。1983年的秋天,一道飛天的彩虹——慶虹橋,與中央大街一起誕生。它像支彩色的彎弓,拱起中央大街的端頭,巨手拉滿彎月,五指托着希望,放飛讓胡路的理想,追逐讓胡路的波浪。至此,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慶新會戰,從慶虹橋頭湧向四面八方

橋,是路的騰飛;路,是橋的延長;橋和路,是讓胡路富裕強大的希望。

在「科學之光」的身上,在「師範學院」和「第四醫院」的身旁,路把立交橋抬在空中。一座飛駕重影的彩虹,上、中、下三層,雙向四車道,美麗的立體效果,像五環的張力把滾滾的車流疏散、擠稀、拉長。

一中橋、南一橋、北三橋,座座立交橋,不聲不響,默默奉獻,勤勤墾墾,無私榜樣。像「臥底」的勞模,不用誇獎,不用表揚,承載着沉重的負荷,背扛起流動的滾碾,傾注讓胡路人傳統的獻身精神和那不需華麗讚美的補償。

立交橋,粗壯的柱子,是橋的強壯的大腿;基礎放角,分力橋體傳導的重荷。在跨軸骨處,緩衝的活力,喊着聲聲勞動號子,咬牙挺腰,擔當起讓胡路飛速發展的絢麗輝煌。

我心愛的立交橋呵,猶如我兒時騎在老爸脖上的戰馬,彎背的脊樑,把歡樂的兒歌托向遠方,把父親的厚愛在心底珍藏。而那弧形的拱,又是時代的結構力學分流器。浩蕩的車流,在裸露的脊背上,印下車軲轆的花紋,像紋身的藝術,挺起讓胡路浪漫的陽剛

[1]

作者簡介

趙富,50後,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