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西夏碑)
前往: 導覽搜尋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也稱西夏碑、涼州碑,現存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武威市的武威西夏博物館中,是一座雕刻於西夏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的記事石碑。該碑於清朝嘉慶年間被重新發現,它的發現也使西夏文重新回到學界視野。該碑高2.5米,一面為西夏文,另一面為漢文,是現存已發現的唯一一塊西夏文與漢文並存的西夏石碑。1961年,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也稱西夏碑、涼州碑,雕刻於西夏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在重新被人發現前被磚封在一座寺廟內的碑亭當中。關於重新發現西夏碑的人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稱是甘肅學者張澍於清朝嘉慶九年(1804年)帶家丁打開位於清應寺的碑亭後找到了這塊碑;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是劉青園於嘉慶十年(1805年)先發現了這塊碑。而這塊碑的發現也標誌着西夏文自湮滅之後第一次重新回到學界視野。在20世紀初,這塊碑被發現於與清應寺一牆之隔的大雲寺的碑屋中。在1927年的古浪大地震中,清應寺和大雲寺幾乎被夷平,西夏碑所在的碑屋也被震倒,西夏碑遂被轉移到武威文廟中。1961年,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西夏碑被從武威文廟中轉移至武威西夏博物館,並在轉移時發現了該碑的碑座。

結構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是現存已發現的唯一一塊完整的西夏文漢文並存的西夏石碑,碑身高2.5米,寬0.9米,厚0.3米,兩面刻字。其中一面刻有西夏文,碑額用西夏文篆字題名,意為「敕感應塔之碑文」;碑身為西夏文楷書,共計28行,每行65個字,第一行翻譯為「大白上國境涼州感應塔之碑文」。另一面刻有漢文,碑額有漢字小篆題名「涼州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銘」,正文為漢文楷體,共有26行,每行70字,其中第一行和第二行的上半段有殘缺。碑文四周有線刻卷草紋,碑額的題名兩側各有一尊伎樂菩薩的線刻像,頂端為雲頭寶蓋。碑文的內容大致如下: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城內的護國寺,該寺原建於前涼年間,寺內有一尊佛塔。天佑民安三年(1092年)時,寺內的塔在地震中傾斜,但當維修人員準備施工時,該塔自行恢復原狀。於是西夏崇宗李乾順和梁太后下詔重修該塔,並於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立此碑作為紀念。碑身下有碑座,長98厘米,寬80厘米,底沿寬98厘米,高59厘米,石材為當地所產的砂石,花紋已經無從辨認,主圖案為雙獅舞繡球的浮雕,左側為飛馬,右側為麒麟[2]

視頻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 相關視頻

國寶檔案.0117.涼州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上)
國寶檔案.0118.涼州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