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蜀葵葉薯蕷,中藥名。為薯蕷科植物蜀葵葉薯蕷Dioscorea althaeoides R.Knuth的根莖。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具有疏風祛濕,健脾消食,活血消腫之功效。用於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食積飽脹,消化不良,跌打損傷。

  • 中文學名 蜀葵葉薯蕷
  • 別 稱 龍骨七、穿山龍、細山藥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單子葉植物綱
  • 目 百合目
  • 科 薯蕷科
  • 屬 薯蕷屬
  • 種 蜀葵葉薯蕷
  • 分布區域 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 採收時間 秋、冬季
  •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泡酒

目錄

目錄

入藥部位

性味

歸經

功效

主治

相關配伍

用法用量

採集加工

生長環境

藥材性狀

相關論述

繁殖方法

栽培技術

整地

栽植

管理

採收

主要價值

入藥部位

根莖。

性味

味辛、苦,性溫。

歸經

歸脾、肝、腎經。

功效

疏風祛濕,健脾消食,活血消腫。

主治

用於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食積飽脹,消化不良,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治感冒頭痛:穿山龍15g,升麻9g,陳皮6g,甘草3g。水煎服。(《麗江中草藥》)

治風濕麻木:龍骨七、大風藤各30g。煨水服。

治跌打損傷:龍骨七60g,泡酒500g。每次服15-30g。

治食積飽脹,消化不良:龍骨七3g。研末,開水吞服,每日2次。(2-4方出自《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泡酒。

採集加工

秋、冬季採挖,除去泥土,洗淨,切片,曬乾。

蜀葵葉薯蕷形態特性

纏繞草質藤本。根狀莖橫生,細長條形,分枝纖細。莖幼嫩時具稀疏的長硬毛,開花結實後近於無毛。單葉互生,有柄,通常比葉柄長;葉片寬卵狀心形,長10-13厘米,寬10-13厘米,頂端漸尖,邊緣淺波狀或4-5淺裂,表面有時有毛,背面脈上密被白色短柔毛。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有梗,長2-3毫米,常由2-5朵集成小聚傘花序再組成總狀花序,有時花序軸分枝形成圓錐花序;花被碟形,基部連合成管,頂端6裂,開花時裂片平展,雄蕊6枚,着生於花被基部,花絲較短,有時彎曲。雌花序穗狀,有花40朵或更多,單生或2-3個簇生葉腋;苞片披針形;退化雄蕊絲狀或無。蒴果三棱形,長約2.5厘米,寬約1.5厘米,基部漸狹,頂端稍寬大,表面草黃色,有光澤;種子着生於每室中軸基部,向頂端有斧頭狀的寬翅,長約8毫米。花期6-8月,果期7-9月。[1]

蜀葵葉薯蕷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2000m的山坡、溝旁或路邊的雜木林下或林緣。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藥材性狀

根莖呈長條狀圓柱形,彎曲不直,有的具分枝,直徑1-2cm,表面黃色或灰棕色,具須狀根或點狀根痕。質堅硬,斷面類白色。氣微,味苦。

相關論述

《貴州草藥》:「燥濕理脾,強筋壯骨。治風濕麻木,跌打損傷,食積飽脹,消化不良。」

蜀葵葉薯蕷繁殖方法

薯蕷繁殖一般採用蘆頭繁殖法和零餘子育種繁殖法。

蘆頭繁殖法:多用塊根上端有芽的一節作種,稱為蘆頭。在頭年冬季挖采薯蕷時選擇頸短、粗壯、無分枝及無病蟲害的塊根,塊根能在地下越冬。塊根吸水力弱,切下後不久就要枯萎,喜稍濕潤的環境。薯蕷要求地勢向陽、背風的沙質土壤和壤土,土壤反應為微酸性至微鹼性,土層深厚、肥沃。質地粘重、過沙或鹼性強的土壤不宜栽種。

零餘子育種繁殖法:霜降前後,薯蕷地上莖葉將黃萎時,從葉腋間摘下或拾起落地的零餘子,晾2-3天後,放在竹籃內,蓋好或裝入木箱貯藏。貯藏期內應注意鼠害,並需通氣。用零餘子繁殖需須經1年培育,獲得塊根作種。[2]

蜀葵葉薯蕷栽培技術

整地

薯蕷應實行2-3年輪作。整地除施肥後耕翻外,主要是開挖供塊莖向下伸長的疏鬆溝,一般溝深1米以上,溝寬20-25厘米,溝間距80-100厘米。人工開溝比較費時,一般在冬前進行,開溝後回填土時,注意不要打亂土層順序。用專門的開溝機功效高,可在播前一個月進行。

栽植

一般要求5厘米地溫穩定通過9-10℃後,即可定植。在中國蜀南及兩廣地區可在3月定植,四川在3月下旬至4月,華北地區4月中、下旬定植,東北5月上旬定植。定植方法是用鋤頭開溝8-10厘米,將種薯縱向平放在溝中,以芽嘴為準,均勻鋪開,播種密度一般3.75-4.5萬株/公頃,株距25-30厘米,行距就是溝間距。播前,在已開溝的正上方,挖深度10厘米左右的播種溝,按株距將種塊順壟平放溝中,種塊上端朝同一方向,排好種後,覆土,拍平。

管理

整枝搭架:薯蕷是攀緣植物,苗高30厘米前,必須搭架,架高1.5-1.7米,架材入土深20-30厘米。常搭成人字架或四角架。種塊發芽時,一般可伸出1條主莖,但有時也可伸出2條以上,相應會產生2-3個塊莖,相互爭奪養分,使每個塊莖又細又小,影響優質生產,應在出苗後,立即拔除多餘的莖蔓,只留1個粗壯的主莖。有的品種側枝過多,中後期要適當摘去下部側枝,以及主莖與側枝的頂頭。零餘子大量形成,影響塊莖生長,一般可控制在1500-2250千克/公頃。

施肥:薯蕷需肥量大,每生產1000千克塊莖,約需吸收純氮4.32千克、五氧化二磷1.07千克、氧化鉀5.38千克。薯蕷忌氯,不宜用氯化鉀,強調重施有機肥。一般高產田基肥每公頃需施45-75立方米腐熟的有機肥、磷酸二銨350-400千克、尿素250-300千克、硫酸鉀150千克左右,於整地前,撒施田間,耕翻於25厘米左右的土層中。進入莖葉和塊莖的旺盛生長期,要重追1次肥。每公頃施氮、磷、鉀複合肥400千克左右,並澆水。

灌水:前期只要表土5厘米以下濕潤就不必澆水。一般在苗1米左右澆頭水;相隔20天左右,進入枝葉生長盛期,再澆二水,前2次水要淺澆,切忌大水漫灌。二水後1個月左右,進入塊莖迅速膨大期,若土壤乾旱要大水澆透。秋季,注意排水防澇。

採收

10月下旬至11月,莖葉全部枯萎時,開始收穫塊莖。塊莖貯藏主要是保溫防凍,適宜溫度為2-4℃,相對濕度80-85%。可堆藏、埋藏或窖藏等。在溫暖的中國南方和長江流域,可隨收隨上市。零餘子必須成熟收穫。[3]

蜀葵葉薯蕷主要價值

功效與作用

健脾益胃、助消化:薯蕷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於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補脾胃的藥食兩用之品。不論脾陽虧或胃陰虛,皆可食用。臨床上常與胃腸飲同用治脾胃虛弱、食少體倦、泄瀉等病症。

滋腎益精:薯蕷含有多種營養素,有強健機體,滋腎益精的作用。大凡腎虧遺精,婦女白帶多、小便頻數等症,皆可服之。

益肺止咳:薯蕷含有皂甙、黏液質,有潤滑,滋潤的作用,故可益肺氣,養肺陰,治療肺虛痰嗽久咳之症。

降低血糖:薯蕷含有粘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的食療佳品。

延年益壽:薯蕷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澱,預防心血疾病,取得益志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

抗肝昏迷:近這些年研究發現薯蕷具有鎮靜作用,可來抗肝昏迷。

營養價值

薯蕷中含有大量澱粉及蛋白質、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膽汁鹼(choline)、尿囊素(allantoin)等。其中重要的營養成分薯蕷皂,是合成女性荷爾蒙的先驅物質,有滋陰補陽、增強新陳代謝的功效;而新鮮塊莖中含有的多糖蛋白成分的粘液質、消化酵素等,可預防心血管脂肪沉積,有助於胃腸的消化吸收。

藥用價值

薯蕷塊莖為常用中藥「懷山藥」,根可入藥,甘,溫、平,無毒。主治傷中,補虛贏,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本經。主頭面游風,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贏瘦,充五臟,除煩熱。別錄。補五勞七傷,去冷風,鎮心神,安魂魄,補心氣不足,開達心孔多記事。甄權。強筋骨,主泄精健忘。大明。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時珍。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震亨。

食用:塊莖富含澱粉,可供蔬食。[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