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茅善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茅善玉,1962年1月10日出生於上海市演員。她的表演感情真切,動作優美;演唱時嗓音甜潤,情深味濃,柔中有剛,為廣大觀眾所喜愛,在八十年代被認為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後起之秀。

現任上海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 。

演藝經歷

滬劇院院長

從《紅燈記》里可愛勇敢的小鐵梅,到《董梅卿》里灑脫任性的官宦千金;從《石榴裙下》中溫柔善良的自尊女性,到《雷雨》里畸形病態的繁漪……嬌小的茅善玉將一個個形象鮮明、人物飽滿的角色帶給了我們。

20多年前,負責招生的上海滬劇院老師曾問還是孩子的茅善玉:「上台唱戲你喜歡不喜歡?」「喜歡的呀!」茅善玉立刻回答。雖然當時的她並不真的清楚滬劇是什麼。

在春寒料峭的一個午後,坐在天平路鬧中取靜的辦公室里,已經成為上海滬劇院院長的茅善玉感慨地說:「從懵懂的喜歡開始,一晃那麼多年就過去了。當時的許多同學和搭檔都已離開了這個舞台,而我依舊還在這裡。真沒有想到,滬劇是這樣適合我,而我也已經離不開滬劇了。」

維也納金色大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這是茅善玉在舞台上給人的最深印象。

面對傳統戲劇觀眾的迅速流失,面對上海人說不好上海話的潛在危機,茅善玉展望新的一年,依舊是躊躇滿志,信心百倍:「我很樂觀,因為世界只有一個中國,中國只有一個上海,上海只有一個滬劇。作為上海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造就的特殊地域文化,滬劇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生命力。隨着社會和政府的關注,這一見證與記錄了上海發展歷程的劇種將和這個城市一起繼續發展下去。」

唱響《紫竹調》

記:春節前夕,您剛代表上海的滬劇界與史依弘、錢惠麗、單仰萍等一起參加了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的「魅力東方」演出。第一次登上這一世界頂級音樂廳的舞台,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茅:能夠在莫扎特的故鄉演唱心愛的紫竹調,真的感覺很興奮。能夠登上藝術殿堂的舞台,真的很有象徵意義。在奧地利格拉茲交響樂團的伴奏下,我們成功展示了中國戲曲和東方藝術的獨特魅力。金色大廳並沒事先想象的那麼金碧輝煌。舞台不大,空間也不恢弘,而且因為歷史久遠,連顏色也不再簇新。但就是在這個地方,你能明顯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文化積澱。站在這個經典的場所,我有一種神聖的感覺:我不僅僅是代表一個劇種,而且是代表一個國家來演出。

記:當時您選擇演出的是哪一曲目?

茅:是滬劇《羅漢錢》中的「紫竹調」。因為它傳唱廣,影響大,而且旋律明朗優美、歡快流暢,富有濃郁的江南特色。我在很多重要場合都會選唱這個曲目。記得當年美國前總統里根來上海訪問時,我在宴會上為他演唱「紫竹調」,美國客人驚艷不已,問我,這樣美妙的聲音到底是從哪裡發出來的?1月15日,當我身穿一襲旗袍,再度把它奉獻給友好的維也納觀眾時,同樣贏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事實證明,不僅東方人可以欣賞西方的交響芭蕾,西方人同樣能夠喜愛我們的民族戲曲。

用《雷雨》向前輩致敬

記:像《羅漢錢》中的「紫竹調」一樣,春節上演的《雷雨》同樣影響廣泛。一直以來,您表演的角色大多是清新甜美、溫柔細膩的少女。首次出演病態壓抑的悲劇人物繁漪,且又有幾代名家飾演的繁漪在前,您如何看待這次挑戰?

茅:應該說,繁漪這個角色我並不陌生。十幾年前丁是娥老師教我唱戲的時候,就教我唱過一段繁漪的摺子,但在全本中出演繁漪的確還是第一次。1959年名家版的滬劇《雷雨》已成經典,讓觀眾至今記憶深刻。對我們來說,演出《雷雨》是不可多得的學習與鍛煉的機會。重排《雷雨》,就是想用這一經典劇目向前輩表達敬意。但是我想,每一代人演《雷雨》,都應該為這一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這次為了演好繁漪,我特意聽了有「活繁漪」美譽的丁老師當年的錄音帶。她的音色、唱腔和念白非常人物化,光是聲音就讓你覺得她完全融入到了角色中。當然,每個人心中的繁漪並不一樣,我也有我的理解。在演唱時,我適當加入了一些肢體語言來表現繁漪對周萍感情的複雜與矛盾,在花園一場,從試探性觸碰、有意識依靠到最後感情爆發,這種有層次的形體語言和演唱結合,到了觀眾的認可。

做好演員也做好院長

記:「從以往的四鳳到現在的繁漪,您在舞台上的「輩分」高了,角色轉變了。在舞台下的角色也轉變了,除了演員外,還多了個院長的頭銜。」 茅:是的。我擔任上海滬劇院的院長已將近五年了。我想,我進入這個新角色的轉變還是很快的。以前做演員時非常輕鬆,演好就回家,不到中午不願起床。

擔任院長,要考慮和擔心的事情很多,但我比較年輕,能接受先進的理念,做事也講究團隊精神和公私分明。即便是私下裡的好朋友,如果在公事上做錯了也一樣會指出。反之亦然。五年內,劇院裡基本上每年都會推新戲,排演了《石榴裙下》《大紅喜事》《龍鳳呈祥》《一文錢》《胡錦初借妻》《家》等,雖然很忙,但大家都幹得很有勁。

在大廳前留影

記:「新的一年,您和您的滬劇院有什麼打算?」

茅:「我們制定了一個滬劇發展的五年計劃,爭取在培養和繼承、創作和演出上都有所突破,有所作為。目前,我們在搶救遺產、整理老藝術家資料的基礎上,開始進行中年藝術家的系列訪談和優秀劇目的錄音錄像工作,準備通過總結,深入理論研討,宣傳並推出一些新的滬劇藝術的流派。同時,為了加緊滬劇人才的培養,爭取上海戲校的滬劇班早日開班,我們正在積極作招生的前期準備。還有新創劇目的規劃、演出市場的拓展、專業劇場的建造、滬劇專著的出版、滬劇頻道的開播、滬劇新電影和新電視劇的製作等等,都已經有了初步打算和安排。」

記:「聽說新創重點劇目《露香女》是趙化南為您量身定做的一台戲,今年將正式投排公演?」

茅:是的,這是滬劇五年發展計劃的開局大戲,也是我新年最期待的事情。作為上海世博會的首部獻禮大戲,《露香女》的背景定在1915年,當時中國的顧繡作品《洛神凌波》在萬國博覽會,即當時的世博會上喜獲金獎。一個叫董耀庭的年輕畫家,作為博覽會中國館的館員、特意到松江地區尋訪這一作品的繡娘顧露香,由此帶出了一段傳奇故事。這是一部反映上海和世博會歷史淵源,以及上海人民對世博會人文情結的新戲。早在申博成功時我們就已開始醞釀,我和編劇趙化南還多次去松江採訪。經過多年的反覆推敲和精心準備,我們希望這台新戲能夠為觀眾喜愛,並力爭衝刺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

上海人不會丟掉吳語

記:現在,上海的孩子普遍從幼兒園開始就習慣說普通話了,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長大後甚至連上海話都不會說,或者是說不連貫。作為滬劇演員,您會不會擔憂將來滬劇的生存空間?

茅:的確,這是很使人着急的現狀。會說滬語的孩子、能夠說好吳語的孩子越來越少,滬劇生源嚴重不足,因地域和方言限制,還不能像兄弟劇種那樣到外省市招生。但隨着整個社會對吳語上海話和民族戲曲文化的重視,相信以後會好轉的。我認為,精明睿智的上海人不會輕易遺棄吳語。海納百川的大上海,說全國通用的普通話肯定是需要的。但是融合別人的同時,千萬不要失去自己的特性,失去自己的色彩。因為只有不同地域的語言才能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現在不少「海漂族」都在熱情地學吳語、唱滬劇,希望更好地融入到上海這座城市中來,我們就更沒有理由妄自菲薄了。

滬劇「申遺」基本成功

記:聽說滬劇將有望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茅:是的,從去年初着手準備到歲末文化部辦公廳發表公示,滬劇可以算是「申遺」基本成功了。在長達一年的資料匯總過程中,我們對滬劇藝術有了一個理性的回顧和清醒的認識。有一位老前輩曾說過:「留住上海的語言,就是留住了上海的記憶和歷史。」我認為說得恰如其分。起源於上海本地灘簧的滬劇是能夠代表上海的。因為滬劇見證了上海的成長,是上海文化脈絡中密不可分的部分。雖然,現在滬劇團體寥寥無幾,演出市場也不景氣,熱愛滬劇的觀眾拿不出更多的錢來看戲,演藝人才又行當不全,青黃不接,各個藝術部門都存在缺乏接班人的問題。但是,如果能留住上海語言,滬劇就有了發展的基礎;要是失去了滬劇,那肯定是上海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

記:會不會覺得滬劇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好像一下子被當成了「文物」?

茅:作為海派藝術瑰寶的滬劇,儘管近年來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生存發展危機,但滬劇決不當文物。一樣東西如果後繼無人,只能戛然停留在歷史裡,那麼才是文物。但是,具有鮮明上海地域特色的滬劇,在藝術上開放包容,既善於廣采博納,又敢於標新立異,一直和時代一起發展着,無論是題材選擇還是表現內容,都和上海這個城市緊緊結合在一起,而且不斷有新鮮觀念、新鮮面孔和新的創作加入進來。加上滬劇素來注重唱功,它的音樂清純柔美,獨具江南絲竹的情韻,不同風格的流派唱腔更是家喻戶曉,到處傳唱。所以,滬劇決不會成為文物,而只會在更多人的關注下更好地發展下去。

藝術道路

國家一級演員。1962年1月10日生,1974年考入上海滬劇團學館,1979年畢業後留團(今上海滬劇院)擔任主要演員。

曾先後主演《一個明星的遭遇》、《姊妹倆》、《血染姊妹花》、《魂斷藍橋》、《牛仔女》、《碧海青天夜夜心》、《今日夢圓》、《董梅卿》、《石榴裙下》、《大紅喜事》、新版《家》、《龍鳳逞強》和《雷雨》、《生死對話》等劇目。

還在《璇子》、《姊妹倆》、《牛仔女》等滬劇電視連續劇中擔任主演。她的表演清新自然,富有靈氣,唱腔圓潤甜美,情深味濃。之後在戲路上又有新的開拓,展現了她藝術創造新的天地。

榮譽

1983年獲第二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1]

1984年獲全國現代戲會演一等獎;

1984年獲上海市青年演員會演特等獎;

1984年獲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1984年登陸央視春晚清唱《燕燕做媒》,

1989獲首屆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

1995年獲第四屆中國戲劇節優秀主角獎,

1995年獲上海第七屆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

曾獲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稱號。

現任上海滬劇院院長、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上海劇協副主席。

在2013年2月1日全國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通過為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15年9月29日,茅善玉當選上海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1985年,農曆乙丑年: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由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此獎前身為首都戲劇舞台中青年優秀演員獎,後取「梅花香自苦寒來」之意,更名為「梅花獎」。

戲曲演員獲獎名單

茅威濤(浙江越劇撔「倩」演出團)

茅善玉(上海滬劇院)

代表作品

《拔蘭花·贈花》《誰是母親·貴人相助》等

視頻

滬劇《敦煌女兒》茅善玉

參考來源

  1. 第二屆大眾電視金鷹獎 中國湖南衛士,198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