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藝術家青年時代的肖像

藝術家青年時代的肖像》,自傳性現代長篇心理小說。詹·喬伊斯(參見「都柏林人」)著。1916年出版。中譯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年出版,黃雨石譯。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小說以主人公青年藝術家斯梯芬·迪德勒斯從幼兒、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內心感受、複雜的心理矛盾和精神鬥爭展示了他通過與冷寞、平庸、壓抑和閉塞的環境、家庭、宗教和民族的鬥爭而漸漸成熟的過程。小說以愛爾蘭為背景,共分5章,按主人公幼兒、童年、少年、青年的順序安排,每一章都標誌着斯梯芬心理和精神上成長的一個飛躍。小說一開始就展示了斯梯芬幼兒時期的一連串經歷:哞哞奶牛的故事,他父親的臉,檸檬盤子的餘味,尿濕後先熱後冷的感覺,油布的特殊氣味,他母親和大人們再三要他道歉的經歷都給他日後的生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青年的斯梯芬進入了耶穌會克朗戈威斯學校。在那裡他受人欺辱,深感孤獨。童年時他最難忘的兩件事:一是聖誕節參加莊嚴而詼諧的聖誕家庭聚餐,聚餐時由於持不同政治觀點的人們對愛爾蘭政局和宗教的爭論不休使聚餐不歡而散,這在他幼小的心靈留下了厭惡政治的陰影;二是在耶穌會學校,多蘭神甫對他的不公正處罰第一次激起了他反抗的精神:他上告院長並獲得公正待遇。從童年到少年,他經歷了家庭經濟衰落引起的遷居,對女性產生的第一次無為的戀情。青春期的斯梯芬隨着朦朧的性意識的覺醒和犯罪感的萌發,陷入了情感和理智的劇烈鬥爭。在欲望的壓抑下,他患得患失,坐立不安,每晚徘徊在街頭,最後在一個妓女身上找到了「幸福和滿足」。但暫時的欲望滿足卻引來了更強烈的悔恨和犯罪感。他倍受自己罪過和教義兩者鬥爭的折磨,特別在學校「靜修」時聽了牧師關於罪與罰、地獄志和下煉獄受苦的長篇布道更增加了他恐懼和悔恨之感。他感到自己十惡不赦,於是到一個偏僻的教堂懺悔認罪,乞求赦免。之後,他又回到了「美好與安寧」的宗教生活,開始虔誠祈禱、刻苦修煉,得到教會賞識,並要求他接受聖職。對生活道路的選擇又一次激發了他感情和理智的鬥爭,他終日徘徊思索,卻陷入了更深的矛盾。第4章結尾時,他來到海灘,從海鳥形少女的涉水中他突然頓悟到他所需要的是一種更富於感情和創造的生活。他奔向大海、奔向生活、奔向未來,生活在向他召喚,「去生活,去犯錯,去跌倒,去勝利,去從生命中創造出生命」。於是他拒絕了聖職。在三一學院,他潛心於哲學和美學研究。但隨着對愛情、家庭、宗教、政治、社會的失望,他拒絕了篤信宗教母親的懇求和朋友的勸阻,決心與家庭、宗教、國家徹底決裂:「我決不會為我不再信仰的事業去效力,無論你把它稱作我的家庭、我的祖國還是我的宗教。我將以某種生活方式或藝術來盡情地、充分地表達我自己,並僅用我能容許自己使用的武器來保衛自己——沉默、流亡和機智。」最後,他決定離開愛爾蘭,去尋找自己的生活和藝術:「啊,生活,我將千百次地去接觸經驗的現實,在我靈魂的熔爐中鍛造出我的民族尚未創造出來的良知。」

小說大部分由自傳素材構成,斯梯芬心理和精神上的成熟正是喬伊斯的真實寫照。在小說中,作者通過斯梯芬宣布了自己的創作思想即只有流亡,遠離他的祖國、宗教、家庭才能更公正、更客觀、更真實、更清楚描繪他所要寫的人和物,才能找到真正的藝術。小說採用了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許多意識流手法。作者在第一章中使用的許多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成功地表現了主人公在教會學校孤獨和不被人理解的處境。小說運用了大量的象徵性意象揭示人物的意識活動。如鳥這一重複使用的意象:海灘上的海人、海鳥似的涉水少女,都暗示着主人公最後決定出走、追求藝術的主題。在語言和風格上,作者也表現出了他偉大藝術家的才能。小說的風格和語言隨着主人公的成長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從呀呀學語的嬰兒語言、小學生的簡單句法到大學裡的日記語言;從冗長、嚴肅的布道到美學學究式的討論,無一不被用來表現人物不同時期的心理變化和環境變化。

相關信息

名著是書籍中的精華。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1]。《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藝術家青年時代的肖像 相關視頻

3分鐘速看《青年馬克思》,重回歐洲十九世紀,看看一代偉人的青年時代
田曉磊:王式廓獎注重對青年藝術家深層次的挖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