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腹股溝斜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腹股溝斜疝是指腹腔內臟器通過位於腹壁下動脈外側的腹股溝管深環(腹橫筋膜卵圓孔)突出,向內下,向前斜行經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淺環(皮下環),甚至進入陰囊的一類腹股溝疝,占腹股溝疝的95%。

右側比左側多見,男女發病率之比為15:1。從發生機制及發生時間來看,腹股溝斜疝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從疾病發展過程及程度來看,分為易復性疝、難復性疝、嵌頓疝及絞窄疝。腹股溝斜疝易發生嵌頓,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嚴重併發症。

基本信息

易感人群:無特殊人群

患病比例:0.005%

傳染方式:無傳染性

常用檢查:透光試驗更多>

症狀表現:腹股溝疼痛 牽涉痛更多>

並發疾病:腸梗阻 腹痛更多>治療

就診科室:外科 普外科

治療方式:藥物治療 康復治療 手術治療更多>

治療周期:2-3周

治癒率:一般經過手術治療後,一般95%可以治癒

常用藥品:茴香橘核丸

治療費用:根據不同醫院,收費標準不一致,市三甲醫院約(1000——5000元)

病因

該疾病主要與腹壁強度降低及腹內壓增高相關。由於腹腔內壓增高,腹腔內臟器通過腹壁的薄弱環節即可形成腹壁疝。

臨床表現

腹股溝斜疝臨床表現多樣,根據疾病發展的過程及程度不同,臨床表現可以從腹股溝區可復性包塊到腸壞死、瀰漫性腹膜炎等輕重不一。

1.可復性疝

臨床特點是腹股溝區出現一個可復性腫塊,開始腫塊較小,僅在患者站立、勞動、行走、跑步、劇咳或患兒啼哭時出現,平臥或用手壓時腫塊可自行回納、消失。一般無特殊不適,僅偶爾伴局部脹痛和牽涉痛。隨着疾病的發展,腫塊可逐漸增大,自腹股溝下降至陰囊內或大陰唇,行走不便和影響勞動。腫塊呈帶蒂柄的梨形,上端狹小,下端寬大。平臥時腫塊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將包塊向外上方輕輕擠推,向腹腔內回納消失,疝內容物為小腸時可聽到腸嗚聲。腫塊柔軟、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回納時,常先有阻力;一旦開始回納,腫塊即較快消失。疝內容物如為大網膜時,則腫塊堅韌無彈性,叩之呈濁音,回納緩慢。疝塊回納後,檢查者可用示指尖輕輕經陰囊皮膚沿精索向上伸入擴大的外環,囑患者咳嗽,則指尖有衝擊感。隱匿性腹股溝斜疝,可以通過此試驗,確定其存在。壓迫內環試驗可用來鑑別斜疝和直疝,後者在疝塊回納後,用手指緊壓住內環囑患者咳嗽時,疝塊仍可出現。

2.難復性疝

難復性疝是指疝內容物在反覆疝出和回納過程中,與疝囊頸部產生摩擦,從而出現粘連等現象,使疝內容物不能順利回納或不能完全回納至腹腔內。此時,體表的疝突出現象持續存在。有時,因人體腹膜與腹壁結合鬆弛,易被推移,可導致盲腸(包括闌尾)、乙狀結腸等下移疝出,逐漸形成疝囊壁的一部分,稱為滑動性疝。滑動性疝也屬於難復性疝。其臨床特點為較大而不能完全回納的難復性疝。除了腫塊不能完全回納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狀。滑動性疝多見於右側,左右兩側發病率之比約為1:6。在手術修補時,防止滑出的盲腸或乙狀結腸可能被誤認為疝囊的一部分而被切開。

3.嵌頓性疝

常發生在勞動或排便等腹內壓驟增時,通常都是斜疝。臨床特點為疝塊突然增大,並伴有明顯疼痛。平臥或用手推送腫塊不能回納。腫塊緊張發硬,且有明顯觸痛。嵌頓的內容物為大網膜時,局部疼痛常輕微;如為腸袢,不但局部疼痛明顯,還可伴有陣發性腹部絞痛、噁心、嘔吐、便秘、腹脹等機械性腸梗阻的病徵。疝一旦嵌頓,上述症狀逐步加重,如不及時處理,終將成為絞窄性疝。腸管壁疝嵌頓時,由於局部腫塊不明顯,又不一定有腸梗阻表現,容易被忽略。

4.絞窄性疝

患者呈持續性劇烈腹痛,嘔吐頻繁,嘔吐物含咖啡樣血液或出現血便;腹部體徵呈不對稱腹脹,有腹膜刺激征,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腹腔穿刺或灌洗為血性積液;X線檢查見孤立脹大的腸拌或瘤狀陰影;體溫、脈率、白細胞計數漸上升,甚至出現休克體徵。


診斷

1、腹股溝區腫塊,站立、屏氣咳嗽或嬰兒啼哭時出現或加重,平臥或用手法按摩後可回納或縮小,隨病程的進展,腫塊逐漸增大,成難復性疝,甚至嵌頓。

2、腫塊突出時,局部墜脹不適或輕微疼痛,腫塊回納後症狀緩解。

3、當納入的內容物為小腸或結腸時,可出現陣發性腹痛,噁心,嘔吐,肛門停止排便排氣等急性腸梗阻表現。發生絞窄時,腹痛呈持續性,並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狀。

4、腫塊位於腹股溝韌帶上方,斜疝腫塊呈梨形,可進入同側陰囊或大陰唇,腫塊位於睾丸的前方,平臥或用手法按摩後,腫塊可完全或部分回納,按住內環處,囑病人咳嗽,若腫塊不再突出為斜疝,嵌頓疝腫塊難以用手法回納。

5、發生嵌頓時,有腹部壓痛,腸鳴音亢進等腸梗阻體徵,若發生絞窄,則有腹膜炎體徵。

6、透光實驗呈陰性。

7、發生嵌頓時,腹部立位檢查可見氣液平面,發生絞窄時,腹脂線變模糊,腰大肌陰影消失。

B超:腹股溝腫塊可見腸管回聲。嵌頓性斜疝腹部立位片示腸梗阻

鑑別診斷

結合腹股溝區的解剖特點及上述臨床表現,腹股溝斜疝的診斷並不困難。但必須與以下疾病作鑑別:

(1)睾丸鞘膜積液[1] 腫塊透光試驗陽性是本病具有特徵性的臨床表現。此外,腫塊有一清楚界限,其上極不與外環處相接。睾丸如被鞘膜積液包裹則不易捫及。腫塊不能回納,亦無可復性病史。如腹膜鞘狀突未完全閉合,形成交通性睾丸鞘膜積液時,雖腫塊亦有可復性特徵,但可用透光試驗作鑑別。

(2)子宮圓韌帶囊腫[2] 腫塊位於腹股溝管,呈圓形或橢圓形,有囊性感,邊界清楚,張力高,其上端不伸入腹腔,一般不易與疝混淆。


治療

腹股溝疝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腹股溝疝一旦不能回納形成嵌頓可導致腸梗阻,甚至腸壞死、穿孔,甚至死亡。

1.非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包括疝帶、疝托、中醫中藥等,這些方法可以緩解症狀或延緩疾病的發展,但不能治癒,一些不當的保守療法還會加重病情。此法僅適用於1歲以下嬰兒、年老體弱或伴有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2.手術治療

腹股溝疝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手術修補。易復性疝可進行擇期手術治療,難復性疝則應限制在短期內手術,嵌頓性疝和絞窄性疝必須採取急診手術治療,以免造成嚴重的後果。手術方法可歸納為下述三種。

(1)傳統的疝修補術

手術的基本原則是疝囊高位結紮、加強或修補腹股溝管管壁。嬰幼兒腹肌在發育中可逐漸強壯而使腹壁加強,單純疝囊高位結紮常能獲得滿意療效,不需施行疝修補術。絞窄性疝因腸壞死而局部有嚴重感染,通常也只採用疝囊高位結紮。 加強或修補腹股溝管壁的方法主要有Ferguson法修補腹股溝管前壁,Bassini法、Halsted法、McVay法及Shouldice法修補腹股溝管後壁。

(2)無張力疝修補術

傳統疝修補術存在縫合張力大,術後手術部位有牽扯感、疼痛等缺點,無張力疝修補具有術後疼痛輕、恢復快、復發率低的特點。其主要流行術式有Lichtenstein手術、Rutkow手術及Stoppa手術。

(3)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

近年來,腹腔鏡手術取得重大進展。其主要方法主要有四種,既經腹膜前法(TAPA)、完全經腹膜外法(TEA)、經腹腔內法(IPOM)和單純疝環縫合法。


視頻


腹股溝斜疝:一哭就鼓的包


腹股溝斜疝與腹股溝直疝有什麼區別?


參考來源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