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耳葉馬兜鈴別稱他加祿馬兜鈴、卵葉雷公藤,拉丁學名:Aristolochia tagala 科屬:馬兜鈴科馬兜鈴屬。中文名因其成熟果實如掛於馬頸下的響鈴而得名。馬兜鈴屬為多年生的纏繞性草本植物。其果實為中藥之一種,稱馬兜鈴。含具有抗癌作用的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土青木香酸(debilic acid)、生物鹼類析木藍花鹼(magnoflorine)和輪環藤鹼(cyclanoline)等,其中有些成分有降血壓作用。可栽培作為觀賞或藥用的種類 。[1]

目錄

產地分布

中國台灣廣東[2]

植物特徵

莖無毛,干後有明顯淺槽紋。葉紙質,卵狀心形或長圓狀卵形;蒴果倒卵狀球形至長圓狀倒卵形;花期5-8月,果期10-12月。其果實為中藥之一種,稱馬兜鈴。

耳葉馬兜鈴是草質藤本植物;根圓柱形,長達一米以上,直徑3-5厘米,其間有時具縊紋,外皮灰褐色,內面白色,粉質;莖無毛,干後有明顯淺槽紋。葉紙質,卵狀心形或長圓狀卵形,長8-12(-24)厘米,寬4-14(-24)厘米,頂端短尖或短漸尖,基部深心形,兩側裂片近圓形,下垂,灣缺深1-3厘米,邊全緣,兩面無毛;基出脈5條,側脈每邊約3條,向上略彎拱,近邊緣處互相連接;葉柄長2.5-4(-8)厘米,無毛。

總狀花序,腋生,長4-8厘米,有花2-3朵;花梗纖細,長約1厘米,基部具小苞片;小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3毫米,稍被短柔毛;花被長4-6厘米,基部收狹呈柄狀,與子房連接處稍擴大,具關節,其上膨大呈球形,直徑5-8毫米,向上急遽收狹成一 長管,外面淺綠色,具脈紋,管口擴大呈漏斗狀,一側極短,另一側延伸成舌片;舌片長圓形,長2-3厘米,寬5-6毫米,頂端圓而具凸尖,初綠色,後暗紫色,具縱脈紋;花葯卵形,貼生於 合蕊柱上,並單個與其裂片對生。

子房圓柱形,長5-6毫米,6棱;合蕊柱頂端6裂;裂片頂端漸尖而鈍,向下延伸成6裂的圓環。蒴果倒卵狀球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3.5-5厘米,直徑2-3.5厘米,具平行縱棱,近基部收狹,成熟時褐色,由基部向上6瓣開裂;果梗長4-6厘米,下垂,常隨果分裂成6條;種子近心形或鈍三角形,長寬均約8毫米,褐色,扁平,密布疣點,邊緣具淺褐色膜翅。花期5-8月,果期10-12月。[3]

作用

止咳作用

從小鼠食道給磷酸可待因60mg/kg、馬兜鈴50%乙醇浸液濃縮液10g/kg(2g/ml)及同體積水,連續給藥3日,於末次給藥1小時恆壓(0.5kg/cm)噴霧濃氨水(25-28%)刺激一定時間後,觀察1分鐘內出現3次典型咳嗽為陽性反應。說明馬兜鈴對電刺激貓喉上神經引咳的自身比較具有明顯鎮咳作用。

平喘作用

離體豚鼠支氣管肺灌流試驗證明1%浸劑可使其舒張,並能對抗毛果芸香鹼、乙酰膽鹼及組胺所致的支氣管痙攣,但不能對抗氯化鋇引起的痙攣。馬兜鈴去乙醇浸液0.5ml(2g/ml)能顯著抑制0.5ml組胺(10g/ml)致痙的豚鼠離休氣管平滑肌,表明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祛痰作用

用測定麻醉兔呼吸道粘液分泌的方法證明口服馬兜鈴煎劑(1g/kg)有微弱的祛痰作用,效果不如紫苑及天南星。對正常大鼠血壓的影響:大鼠用烏拉坦腹腔注射輕度麻醉後,仿Kersten法測鼠腳血壓,從食道給馬兜鈴10g/kgx2日,於給藥後1.5小時,測各鼠血壓,結果馬兜鈴對正常大鼠血壓無明顯的降壓作用。

抗炎作用

對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影響:馬兜鈴10g/kg對20ul/只皮內注射組胺(50ug/ml)的所致小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大鼠炎性滲出和增生的影響:馬兜鈴不能抑制由巴豆所致的炎性滲出和增生。對大鼠棉球肉芽腫增生的影響:馬兜鈴對大鼠棉球肉芽腫組織增生無明顯抑制作用。

抗菌作用

體外試驗馬兜鈴水浸劑(1:4)對常見皮膚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鮮北馬兜鈴果實及葉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果實的作用比葉強,除去鞣質後仍然有效,加熱後抗菌作用減低或喪失,對綠膿桿菌無作用。

降壓作用

耳葉馬兜鈴具有溫和而持久的降壓作用,適用於較早期的高血壓病製劑及用法各地不盡相同,療效亦略有差異。 [4] 醫學信息及健康食療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醫療的依據。任何健康問題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任何疾病的治療請遵醫囑。 [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