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縣濱海基督教堂
![]() |
羅源縣濱海基督教堂於2014年2月4日,在閩東羅源灣北岸隆重舉行奠基典禮。福建省和福州市宗教部門領導、省市基督教兩會負責人、全國各地兄弟教會的牧師代表,羅源教會教牧同工和信徒、以及周邊群眾共3000多人參加了典禮。
莊嚴隆重的典禮歷時兩個小時半,典禮由三個部分組成。首先是精心編排的禮儀崇拜,包括灑水禮、奠基禮和奉獻禮三個環節。第二是感恩舞會。由羅源教會青年們編導的歡歌樂舞為典禮增添了活潑喜慶的氣氛。最後是奠基典禮。羅源縣基督教三自愛國會主席鄭孝貴牧師向與會人員致以熱情的歡迎;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會副主席、省基督教兩會主席岳清華博士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四川省基督教三自會副主席袁世國牧師代表來賓致詞。
福建省民族與宗廳事務廳宗教二處處長林雨明、福州市民宗局宗教二處處長潘建斌、政法處處長林紅兵先生應邀出席典禮。金陵神學院常務副院長陳逸魯牧師應邀出席典禮,並在典禮上以《建造神的聖殿》為題作感恩證道。
教堂簡介
羅源濱海基督教堂由羅源縣人民政府以行政劃撥的方式審批土地,占地5.6畝。由歐洲壹馳建築公司德國著名建築設計師德克先生(Dirk)設計,設計師將「瑪利亞懷抱聖嬰」的理念勾畫成別具一格的建築造型來表達教堂風格。整個工程預算為2000萬人民幣,計劃3年竣工。
典禮最後,牧師團與省、市領導為濱海堂奠基石培土。典禮在平安喜慶的氣氛中圓滿完成。
教堂的產生
在基督教被正式承認之前,任何公開的祈禱和傳教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裡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教外的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1]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
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國教地位,在此之後,地下的穴龕活動終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築開始出現。
參考文獻
- ↑ 基督教洗禮的意義,新浪博客,2010-05-31
- ↑ 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令》,基督教的新紀元,個人圖書館,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