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缸瓦窯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缸瓦窯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西南六十公里(松山區)的缸瓦窯村,也稱「赤峰窯」或「赤峰缸瓦窯」。規模很大,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約1000米,是遼國最大的瓷窯。在該窯址已發現了20多座馬蹄窯和1座龍窯。所燒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1]

缸瓦窯遺址出土有帶「官」字銘文的窯具,證明為遼代官窯。所燒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為主,器皿有杯、碗、盤、碟、壺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盤為多,黃釉有雞冠壺和鳳首瓶。

赤峰遼應歷九年(959)駙馬墓出土的白瓷帶「官」字銘文盤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徵看,是缸瓦窯產品。 1996年窯場遺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歷史沿革

馬蹄窯用耐火磚砌成,由火膛、窯床、煙囪組成,每個煙囪有2個長方形的煙孔,窯門呈八字形,朝向東北,窯床為長方形,南北長1.74米,東西寬2.34米,各窯大小相若。

龍窯外用石塊、內用耐火磚砌成,南高北低,沿山坡順勢而下,煙囪在窯的南端,窯北開八字形窯門。窯具有瓷胎和粗渣胎二種,瓷胎窯具有碗形帶孔、缽狀和筒形三種匣缽。窯具有線軸形、三爪形和三岔形三種支釘,不規則餅狀和球狀墊具,圓環形支圈和研磨工具。 粗渣胎窯具有墊餅、墊球、窯柱和研磨工具等。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出土過帶「官」字款的匣缽和「官」、「新官」款的窯柱。此外,還出土過劃有契丹文款的窯柱。

代表作品

白釉黑彩罐:高18.5厘米,口徑19.7厘米,足徑15.8厘米。胎質白而微黃,粗糙堅硬,敷白色化妝土,外罩白釉。罐口沿外捲成唇狀,短頸、圓腹、平底。肩部劃雙弦波紋一圈,腹上部刻劃纏枝牡丹紋,且填黑彩作地,三大朵盛放牡丹枝繁葉茂,充滿勃勃生機,上下各飾弦紋一道。這是遼器典型風格,穩重而豪放,富有民族風情。此器堪稱赤峰缸瓦窯代表之作。

赤峰窯白釉剔花梅瓶:高42.5厘米,腹徑19厘米,口徑7.2厘米,底徑10厘米。現藏首都博物館。此瓶胎為淡黃色,施有白色化妝土,釉色微黃。小口外捲成唇,短頸,豐肩,斜腹,往下漸收,外撇小平底,圈足。肩至腹部刻劃黑地白花圖案,花紋為四葉牡丹和纏枝牡丹,花朵豐滿,剔花剛勁有力。下腹刻劃一圈線條簡潔流暢的復瓣仰蓮。整個器形及裝飾皆精緻優美,為遼瓷中之珍品。

主要分類

缸瓦窯所燒瓷器品種較多,以燒白瓷為主,粗白瓷尤多,並燒三彩器、仿磁州窯的瓷器和大量的缸胎茶末釉、黑釉瓷器。各種產品分窯燒造,馬蹄窯以燒白瓷為主,兼燒單色、三彩釉陶和仿磁州窯瓷器及各色品種的小玩具等。龍窯則主要燒制黑釉和茶末釉等大型粗缸胎容器。

白瓷以杯、碗、盤、瓶、罐、壺類居多,也有少量的玩具,白瓷有粗精之分,以粗白瓷為大宗。粗白瓷,胎多灰白或黃白色,胎質較粗澀堅硬,顆粒較大,常含黑或灰色的雜質,均施白色化妝土,多罩半釉,釉色有粉白、牙白、黃白、灰白等色,常有流釉現象,積釉厚處或泛青或泛黃,且有小開片,多素麵無紋,僅少數刻劃粗獷豪放的花卉。

盤、碗類圓器採用疊燒法裝匣內燒造,故其產品器內底和圈足常留有渣墊痕。精白瓷胎質細白堅硬,瓷化程度很高,釉面潔白光潤,器形規整,製作精工,可與定窯白瓷媲美,可能採用一件一匣缽的方法燒造。盤、碗類圓器也有用墊環在匣缽內覆燒或掛燒的。裝飾多採用雕、刻、劃、印等技法飾以轉輪菊、牡丹、朵蓮蓮瓣、飛鳳等花紋。

出土器皿

仿磁州窯的產品有白釉繪黑花、白釉繪褐花、白釉剔劃花、白釉刻花、白釉剔粉、白釉剔花填黑彩等品種,多為瓶、罐類器,一般器形較大,但也有一定數量的人物和騎士、牛、馬、羊、駱駝、熊、獅子、圍棋子、象棋子等小玩具。這類產品皆為灰白色或黃白色瓷胎,質粗硬而乾澀,顆粒較大,上白色化妝土,施釉多至足際。白釉繪花器和小件玩具多施半釉。釉呈牙白或牙黃色,釉乳濁而不透明,剔劃花者多施透明釉,釉面溫潤,胎體厚重。圓器類皆用疊燒法,數件相疊,上下之間隔以渣墊入匣缽裝燒故大件器物內底和足根,小件器物的足根均有渣墊痕跡。白釉繪花器常繪圓形小斑點組成某種簡單圖案,也有繪弦紋或線紋的。

玩具類一般都是根據需要用黑彩加以點綴。瓶、罐類器常繪折枝菊等花卉。剔劃花(包括填黑的)常飾折枝牡丹、纏枝牡丹、芍藥,並配以水波、蓮瓣、小型雙葉牡丹、芍藥、蓮瓣等輔助紋飾。白釉刻花器以盆為主,多刻折枝牡丹或雙葉牡丹類花紋。

茶末釉產品均為大器,以雞腿壇為多,亦有少量的缸、瓮,均是灰青或灰褐色缸胎,胎質粗硬,施茶末釉,有的釉色泛黃,有的泛綠,釉渾濁而溫潤,偶有流釉,多施釉至足際,缸、瓮類器口唇和底足無釉,疊燒而不用窯具支墊。雞腿壇或口沿或肩部無釉,上下疊燒,墊以渣餅,為防止入窯或燒制過程中傾倒,常在肩部隔以線軸狀支燒具。缸、瓮類除製作過程中留下的旋胚痕外,一般不作任何裝飾。雞腿壇也多不裝飾。

少數則在肩部劃文字,有契丹文,亦有漢字,內容是製作時間(契丹年號)和製作者的姓,亦有劃朵花或在下腹部劃契丹人物圖案的。醬釉瓷主要是罐、瓶、碗之類的器物,瓷胎半釉,胎質灰白或黃白,粗而堅硬,釉多閃墨綠或棕色,罐底和碗內外底均有渣墊痕,可知碗類亦是採用疊燒法燒制,一般都不加裝飾。

彩釉陶器

釉陶器類有單色釉陶器和三彩釉陶器。單色釉陶器中有綠釉、黃釉和少量白色釉器,器形有壺、碗、碟、盤、長頸瓶。三彩釉陶器主要有海棠盤、花式碟、方蝶、圓盤、高座盤、塤、硯、持壺、碗等,多為契丹風格的器物。這種釉陶器的胎質多為磚紅、粉紅或黃白色,上白色化妝土,掛半釉。

釉面光潔艷麗。圓盤、碗、瓶類為拉坯成型,海棠盤、花式碟、方碟等為模印成型,持壺、硯滴等均為合模(即模印後黏合)而成,用三爪支釘=釘尖朝下、平面朝上隔墊疊壓支燒,因此,常在器物的內底或口沿內留有「品」字形排列的3個極細的支釘痕。

單色釉器採用蘸釉法上釉,三彩則採用刷釉隨類施彩的辦法上釉掛彩。裝飾多用印、繪、貼、塑等技法。紋飾內容有水波三花、游魚戲蓮、水波蓮花、牡丹雙蝶、朵蓮、成朵的牡丹,邊飾多為流雲、唐草等。 此外,缸瓦窯還燒制缸胎琉璃建築陶瓷,主要是板瓦和建築構件,施黑釉、墨綠或黃釉。瓦缸窯始燒於遼代早期,元代停燒。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