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百戰奇略(朱元璋下棋)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緩戰》旨在闡述攻城作戰中應當注意掌握的問題。《緩戰》選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

它認為,由於修造攻城器械和堆築登城土山,費時費事,攻城作戰中容易增大傷亡,故攻城之法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因此,它主張在攻城作戰中,對於城防堅固、兵多糧少且無外援的守城之敵,不應急於攻戰,可採取長圍久困的戰法。本篇所論攻城作戰中應注意的問題,不外乎《孫子兵法·謀攻篇》中所闡明的觀點,認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的下策。

目錄

譯文

大凡進攻城邑之法,是戰法中的最下策了,只在不得已時才採用它。通常所說的三個月修造攻城器械,三個月堆築攻城土山,這樣,攻城準備得用六個月時間。值得警戒和注意的問題是,由於攻城準備的時間長,將帥為忿怒急躁的情緒所使,往往不等攻城器械造好,就驅趕士卒像螞蟻一樣緣城而上,這恐怕是造成人員大批傷亡的原因。如果敵人城高壕深,且兵多糧少,又無外援,對於這種守城之敵,可採取長圍久困之法奪取它,這樣作戰對我有利。誠如兵法所說:「軍隊行動舒緩時,就要像森林一樣穩便不動。」

十六國時期,前燕將領慕容恪率軍進攻鎮守廣固城的東晉鎮北將軍段龕所部,並將其包圍起來。當時,諸多將領都勸慕容恪儘快攻城,但慕容恪卻從容說道:「作戰之情勢,有時應當緩戰以慢慢制服敵人,有時應當急攻以快快戰勝敵人。如果敵我雙方勢均力敵,而敵人又有強大的外援,我軍怕有遭到敵人腹背夾擊的危險,就不能不採取快速攻城戰法。如果我軍強大而敵人弱小,且敵人又無外援,那麼,對於這種守城之敵,則應採取長圍久困的戰法,以等待敵人困敝時再攻取它。兵法上所說的『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就包圍它,有五倍於敵的兵力就進攻它』,正是講的這個道理。段龕的部眾現在還很多,內部尚未出現離心傾向。目前他們憑據堅城固壘,上下齊心協力地進行防守,如果我們投入全部精銳部隊強攻堅城,用幾十天時間雖然也可以攻下來,但那樣做將會給我們的部隊造成很多傷亡。所以,應當採取持久圍困以取勝的戰法。」於是,慕容恪命令部隊構築工事以圍困守城的晉軍,最後終於攻占了廣固。

原文

凡攻城之法,最為下策,不得已而為之。所謂三月修器152白話百戰奇略械,三月成距堙者,六月也。謂戒為己者,忿躁不得攻具而令士卒蟻附,恐傷人之多故也。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糧,外無救援,可羈縻取之,則利。法曰:「其徐如林。」 十六國前燕將慕容恪擊段龕於廣固,圍之。諸將請恪急攻,恪曰:「軍勢有宜緩以克敵,〔有宜急而取之〕。若彼我勢均,外有強援,恐有腹背之患,則攻之不得不速。若我強彼弱,外無救援,當羈縻守之,以待其敝。兵法『十圍五攻』,正謂此也。龕黨尚眾,未有離心。今憑阻堅城,上下戮力,盡銳攻之,數旬可拔,然殺吾士卒必多矣。當持久以取耳。」乃為壁壘以守之,終克廣固。

作者介紹

劉基(1311年7月1日~375年4月16日),字伯溫,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1]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明初詩文三大家[2]」。

作品介紹

《百戰奇法》是中國古代分條論述戰法的兵書。約成書於北宋末。明崇禎本《韜略世法》稱該書為南宋末謝枋得編輯,原作者已不可考。清雍正後被更名為《百戰奇略》,題明劉基撰,實系清人偽托。現有明刻本存世,10卷,3萬餘字[3]

視頻

緩戰 相關視頻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一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概述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二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續

參考文獻

  1. 悲劇性結局,朱元璋第一謀臣劉基為何被毒死,人民網,2006-11-10
  2. 明初詩文三大家,中華典藏
  3. 百戰奇法,豆丁網,200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