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繁峙秧歌,也叫奮地秧歌、大秧歌,是山西獨有的地方劇種[1]之一,主要流行於繁峙縣境內及其附近地區。繁峙秧歌氣氛熱烈、曲調渾厚,為當地人民群眾所喜愛。

目錄

簡介

繁峙縣因寺廟多而得名,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屬忻州市。繁峙秧歌流行於繁峙及其周邊地區。

相傳,在唐朝時,我國南方已經開始流行秧歌,是勞動人民勞動時哼唱的山歌一類。到明代初年,有一位從南方來到繁峙的移民張信,把南方的這種歌謠曲調帶到繁峙、應縣一帶,每逢鄉里趕廟會,鬧紅火時,這種秧歌調便在街頭演出,久而久之,成為習俗。到了清代時,應縣白蟒神奮地有個叫張代的民間藝人,開始把秧歌搬上舞台,為群眾演唱。到清代道光年間,秧歌已在繁峙縣裡普及。鄉村里,許多村、鎮都成立了班社,演出繁峙秧歌。到一九五六年時,繁峙縣正式成立了秧歌劇團,吸收了第一批演員,使這個民間的劇種得到扶植、保護和發展。

「秧歌」曲調於明萬曆年間傳入繁峙的奮地和白馬石一代(今屬應縣),當時只是一種在街頭跑攤子演唱的廣場藝術,群眾稱之為「玩藝兒」,又依地名稱稱其為「奮地秧歌」。清代道光年間,民間藝人張信,張代把各地流行的秧歌曲調,器樂曲牌收集起來加以改進,並吸取了其他劇種的唱腔融合於「秧歌」之中,移植了其他劇種的劇目將其搬上舞台演出,張信率先設坊教戲,把秧歌由地攤搬上舞台。道光、咸豐之時漸趨成熟。張代領班聚藝,排演《安瓜》《借冠子》等小戲,及《殺惜》《劉唐下書》《九件衣》《汗衫記》等大戲。清末民初,是繁峙秧歌興盛時期,形成與北路梆子爭雄的局面。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並流傳至今。1956年10月1日,繁峙縣政府把流散的民間藝人組織起來,正式成立了繁峙秧歌劇團,排演《花亭),參加了山西省第二次戲曲觀摩演出,獲集體表演獎。張潤來、孟智秀、孫春梅、武玉梅等風靡一時。

繁峙秧歌,大部分演出劇目為古裝戲,大約有八十多個劇目保留下來,交替演出。 繁峙秧歌已成為群眾歡迎的地方戲

繁峙秧歌戲的劇目有86個,經常上演的七十多個,其中有早期的民間小戲,又有逐漸發展的連本大戲。繁峙秧歌唱腔結構有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2],其中板腔體的基本板式有10種,曲牌體的「訓調」有十七種,另外還有若干個小調,器樂曲牌75個。傳統劇目主要有《安瓜》《瞎子觀燈》等詼諧風趣、富有鄉土氣息的「耍耍戲」。後受梆子戲的影響,漸添了《九件衣》等大戲。「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繁峙秧歌再次獲得新生,相繼參加省區會演,樊志勇、季川花、陳勇等10多名演員獲獎。

繁峙秧歌戲是由民間舞蹈演變成戲曲的,至今仍存留有演變過程的痕跡,尤其它的唱腔融合了多種類型的戲曲唱腔的形式,為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視頻

繁峙秧歌 相關視頻

繁峙秧歌【花廳】左躍紅 繁峙秧歌
繁峙秧歌回龍傳5本A包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