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籃球與乒乓(祁瑞廣)

籃球與乒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籃球與乒乓》中國當代作家祁瑞廣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籃球與乒乓

據說籃球這項運動原本是小個子人的遊戲的,他們身形小巧,動作靈便,閃轉騰挪,更具看點,卻不知什麼時候竟成了大個子的專利。

上一次打籃球已是八年前的事情了。這一次似乎與上次相仿,依舊是友人寧相邀,依舊是那幾張熟悉的面孔,依舊是在樓頂。樓頂?是的。對於籃球愛好者來說,處處皆有戰場,天上的,地下的,露天的,室內的,收費的,公共的,水泥地的,鋪塑膠的……八年的時間,摸了兩次籃球,我承認,我只是個打醬油的。

與籃球淵源甚淺,不只因為海拔的原因,也與性情有關,不與人爭,無欲逞強。關於運動,我獨愛乒乓,在這個世上,它可以算得上技術最複雜動作最細膩的運動了,是很多運動望塵莫及又不可比擬的。乒乓,源於英國的貴族運動——網球,因其聲響而得名,來到中國被譽為了國球,再遇到美妙的漢字,於是碰撞出繁多的技術用語,如攻、撥、搓、擰、挑、撕、帶,撇、抹、滑,拉、貼、推、劈、擋、彈、擺等等,可是細緻。

二者雖皆為球類運動,自有強身健體、鍛煉反應、培養團隊、結識新友等功能,但還是有些許差異的。

在益於身心方面,籃球,縱向運動較多,似乎更能促進骨骼生長。友人寧年歲已近四十,原本就有着一米八二的大個子,不久前體檢時,竟發現又長了三公分。

乒乓,球小速度快,攻防轉換之間動作多變,且需有一定的爆發力,更要做出快速的思考及精準的判斷,做到眼腳手的默契配合,所以它在鍛煉身體協調和平衡力的同時,更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有着健腦益智的功能。另外,眼睛在盯球的過程中,增強血液循環,提高眼神經機能,從而消除視覺疲勞,起到預防及治療近視的作用。我常對學生說,學習好的,打球不一定好,但一定能練好,源於身體的協調能力;打球好的,學習一定好,源於對事物的專注力。

有利總有弊,籃球運動雖利骨骼,卻因跳躍較多,難不傷膝,拉傷肌肉,重心過高,若不留神,多會扭到腳踝,損傷韌帶。那日,一場友誼賽還未盡興,同我一起打醬油的友人勇就崴了腳,友人寧有言,下次再會估計又要八年以後了,似也略帶無奈。

乒乓運動沒有肢體接觸就沒有傷害嗎?不是這樣的。表面來看,打乒乓用的只是手臂,其實多靠身體,「三分手法,七分步伐」,就是這個道理。它用的不只是手,不只是手臂,不只是上半身,它用的是整個身體。「力從腳底生」,所以,它也是會傷膝的。即便傷膝,也僅是對那些常有訓練的職業選手而言,業餘人員及初學者是很難體會身體蓄力發力的。

再者,它們的適宜人群也有不同。籃球,多是年輕人的遊戲,充滿着力量與激情,青春與活力。乒乓,涉及範圍該是更廣一些,老少皆宜,小到剛會走,老到不能走,只要能運動,都可以上台揮上幾拍,否則,豈不妄稱國球?它也是變化多端的,正如一個老教練對一個小學員說的,你有你的力量與速度,我有我的落點與旋轉。

二者在經濟方面也略顯差異。籃球,兩三百元就可選得不錯的一款,且經久耐用,經濟實惠。而乒乓較之籃球,似乎多一些貴族氣,一個底板兩張膠片,品牌眾多,性能不同,有彈有粘,對初學者而言,兩三百元即可粘一副拍子,若要追求手感,花費個大幾百上千也只尋常,且膠片老化更新,底板不慎磕碰,也存在一些隱形的消耗。

人無完人,物無完物。籃球與乒乓,人各有好,也各有利弊,無論哪一種運動,事前總需做一些相應的保護措施。我雖愛乒乓,斷不會厚此薄彼,若友人寧再有相約,如有閒暇,我依然會做出肯定的回答。[1]

作者簡介

祁瑞廣,衡水人士,喜歡文字,熱愛乒乓,作品多見於《堯譽湖城文學》及《絕對文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