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答寄俞仲蔚》

作品名稱: 《答寄俞仲蔚》

創作年代:明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 者:李攀龍

《答寄俞仲蔚》明代著名文學家李攀龍的詩。[1]

李攀龍的各體詩中,以七律和七絕較優。其七律聲調清亮、詞采俊爽。

李攀龍詩文,由其友人、「後七子」領袖之一的王世貞[2]整理編集為30卷,題《滄溟先生集》[3],其後屢有翻刻,歷百年而不衰。

目錄

詩詞正文

作品賞析

(余既錄於鱗詩,偶得王承甫《與屠青浦書》云:「讀下與王元美書,所彈射李於鱗處,爽焉快之,然論文耳,猶未及詩。仆謂其七言歌行莽不合調,五言古《選》樂府,元美謂之臨摩帖,《後十九首》何異東家捧心益丑,《陌上桑》改自有為它人,非點金成鐵耶?絕句間入妙境,五言律亦平平,七言律最稱,高華傑起,拔其選,即數篇可當千古,收其凡,則格調辭意不勝重複矣。海陵生嘗借其語為《漫興》戲之曰『萬里江湖迥,浮雲處處新。論詩悲落日,把酒嘆風塵。秋色眼滿,中原望里頻。乾坤吾輩在,白雪誤斯人』云云,大堪絕倒。仆嘗以為雅宜之行草、新安之古文、歷下之七言近體,在彼非不精工,習而 宗之者愈似愈乖,不可有二,何則?徇所美而乏通才,局于格而寡新法,守而弗化,極而弗變,其神者不全耳。」 承甫之論歷下,與余所評駁若合符節。元美雖為於鱗護法,亦不能堅守金湯矣。前輩又拈歷下《送楚使》詩「江漢日高天子氣,樓台秋敞大王風」云:「此賀陳友諒登極詩也。」與承甫引淮海生之語相類,附及以資一笑。)

作者簡介

李攀龍[4](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繼「前七子」之後,與謝榛、王世貞等倡導文學復古運動,為「後七子」的領袖人物,被尊為「宗工巨匠」。主盟文壇20餘年,其影響及於清初。

李攀龍,字於鱗,歷城人。九歲而孤,家貧,自奮於學。稍長為諸生,與友人許邦才、殷士儋學為詩歌。已,益厭訓詁學,日讀古書,里人共目為狂生。舉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稍遷順德知府,有善政。上官交薦,擢陝西提學副使。鄉人殷學為巡撫,檄令屬文,攀龍怫然曰:"文可檄致邪?"拒不應。會其地數震,攀龍心悸,念母思歸,遂謝病。故事,外官謝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何景明便,特予告歸。予告者,例得再起[5]

隆慶改元(1567),李攀龍起復,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隆慶三年(1569),詔拜河南按察使。在浙江,詩人曾寫詩讚美以「戚家軍」為主體的抗倭軍將,表現深厚的愛國之情。在河南任職4個月,老母病故,詩人扶柩歸里。本來病弱,加上持喪哀痛過甚,遂臥病不起,第二年(1570年)八月十九日(9月18日)暴疾而卒,終年58歲[6]

葬歷城城郊「牛山之原」,後移藥山之麓。後人在其少年讀書處趵突泉上建白雪樓,以寄託對詩人的追念之情。樓漸荒廢,至解放初拆除。1996年又在原址重新修建,並建成與白雪樓連為一體的戲劇大舞台。這裡常年舉辦以京劇為主的各種戲劇演出,已成為全國知名的演出活動中心[7]

視頻

誰曾想少年時「狂」到老師無奈辭職的李攀龍,卻成為了文學一代宗師

.

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

參考資料

  1. 《答寄俞仲蔚》 詩詞名句網
  2. 王世貞的收藏之旅:盡窺金匱石室之藏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11-12
  3. 滄溟先生集 豆瓣網
  4. 「李攀龍簡介 古詩文網
  5. 一代文豪李攀龍死後,其妻只能買餅為生 噶達安;發布時間;2019-01-05
  6. 人物丨李攀龍的悲哀 搜狐網;發布時間;2017-02-13
  7. 明代文學後七子領袖李攀龍與濟南的三座白雪樓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