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三次工業革命 : 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19世紀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為20世紀的人們開創了新世界

第三次工業革命同樣也將在21世紀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

在這本書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宏偉的藍圖:數億計的人們將在自己家裡、辦公室里、工廠里生產出自己的綠色能源,並在「能源互聯網」上與大家分享,這就好像現在我們在網上發布、分享消息一樣。能源民主化將從根本上重塑人際關係,它將影響我們如何做生意,如何管理社會,如何教育子女和如何生活。

我們正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石油世紀的最後階段。這是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嚴峻現實,因為這一現實將迫使人類迅速過渡到一個全新的能源體制和工業模式。否則,人類文明就有消失的危險。

作者敏銳地發現,歷史上數次重大的經濟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訊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結合之際發生的。新的通訊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結合將再次出現——互聯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將結合起來,將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創造強大的新基礎設施。

第一次工業革命催生了大量垂直的、高聳入雲的高樓大廈,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催生了分散郊區的發展,這種發展是線性的外延式發展。第三次工業革命催生的結果卻是截然不同的。我們的團隊正在制定總體規劃,以期將現有的城市和郊區空間納入到封閉的生物空間內。我們想象存在數以千計的生物地區,每個這樣的地區都是一個點,而得益於第三次工業革命催生的能源、通訊和運輸系統,這些點被連接成一個網絡,這個網絡覆蓋多個大陸。

我們即將步入一個「後碳」時代。人類能否可持續發展,能否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化,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是未來的希望。

作者簡介

傑里米•里夫金

美國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總裁,享有國際聲譽的社會批評家和暢銷書作家,著有《工作的終結》、《生物技術的世紀》、《路徑時代》,每本書都被翻譯成十五種以上的語言。瑞弗金還是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的主席,曾經擔任過前歐盟委員會主席羅曼•普羅迪的顧問。

原文摘錄

縱觀人類歷史,新型的通信技術與能源體系交匯之際,正是經濟革命發生之時。   制定全面規劃的前提是要明白:歷史上新型通信技術與新型能源系統的結合,預示着重大的經濟轉型時代的來臨。這是因為新能源技術的出現推動人類文明向着更為複雜的方向發展,而更為複雜的文明需要以先進的新型通信技術為媒介來對其進行處理和整合。因此,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也隨之有了新的發展,從而大大減輕了時間和空間對人們更加多樣化的經濟交流的限制。當這些系統的發展落實到位以後,經濟活動呈現正態分布曲線,即先上升達到頂點,經歷一段時間停滯之後進入衰退期,該階段的衰退規律由通信與能源矩陣所建立的乘數效應決定。   根據一般的經濟學知識,人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基礎設施是充當經濟活動基礎的靜態模塊。然而從更深層面上來看,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基礎設施實際上是通信技術和能源的有機結合,用以開創一種具有活力的經濟體系。在這一體系中,通信技術充當中樞神經系統,對經濟有機體進行監管、協調和處理;與此同時,能源起到血液的作用,為將自然的饋贈轉化為商品和服務這一過程提供養料,從而維持經濟的持續運行和繁榮。因此,基礎設施就像是一種生命系統,把越來越多的人納入更為複雜的經濟社會中。   印刷業中蒸汽動力技術的引入使新聞媒體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一躍成為主要信息傳播工具。帶有油墨輥的蒸汽印刷機,以及之後的輪轉印刷機和萊諾鑄排機,不僅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同時也大幅度降低了印刷成本。以報紙、雜誌以及書籍等形式出現的印刷材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美國和歐洲的大街小巷,促進了歷史上第一次公眾文化普及運動的產生。1830~1890年期間,在兩大洲出現的公立學校培養了一大批勞動力人才,他們具有文字讀寫能力,能夠對以煤炭為動力的蒸汽鐵路以及工廠經濟進行系統的管理和操作。   20世紀的第一個10年裡,電信技術與燃油內燃機的結合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工廠的電氣化迎來了批量... 新通信技術與第一代電子通信技術有着根本的不同。電話、廣播與電視是第一代通信技術的主要形式,這些技術用來管理經濟和使經濟市場化。這種經濟的基礎是化石能源,大量商業活動源於特定的能源體系。相比之下,第二代電子通信技術分布自然而理想,更適合管理分散式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與新能源相伴而來的扁平化的商業活動。新分布式通信技術需要再等20年才能與分散的能源結合,並為新基礎設施建設和新經濟打下基礎。

書評

本書實則就是一本科普軟文書。掃了一眼豆瓣上面的評論,有神人引述其中許多的數據錯誤,姑且這些先不論,反正本人白目,不明真相。但作者通篇做足了功課,揭示一幅「工業新時代」的雄偉藍圖。從構想,到如何實現,再到觀念的灌輸,幾乎都講全了論遍了。不愧是總理推薦的,面面俱到,但又匱乏於核心。綜合就是一篇點到為止的可持續發展的市政建設報告。

說歸說,但最打緊的是內容新,用以普及知識。

低碳經濟新能源什麼的,在上世紀就已經被炒熟了滾爛了。但《2012》拍完了,哥本哈根會議了,我們的日子照舊那麼過着。吃牛排,開小車,高呼着油價又漲了,之後舒舒坦坦的,在一年一度的熄燈日走一遭形式主義。所謂環保,所謂可持續,所謂新經濟,一貫的口號大過實際。

對於窘迫的現狀,書裡面至少給了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並已動員不少國家開展規劃付諸於推廣。包括全球綠色能源的利用,扁平化的交互方式,全新的經濟模式,就業困擾的治理等等,第三次工業革命可謂一劑板藍根,雖不足以藥到病除,但還是多少防患於未然。

最後,要記住的是,歷史曾一次次告訴我們,但凡劃時代的開創,都是從炒概念開始的。

從生產率到傳承性、從效率到可持續性的經濟轉變,想來也是愈發美好。是時候了,清理一下頭腦,為新能源和新的經營模式留出空間。


1. 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基於化石能源的世紀正成為過去,地球面臨氣候惡化的現實,但總體而言,人類仍然拒絕承認這一現實。相反,我們繼續寄希望於尋找越來越少的石油和天然氣,以此來維持如同吸毒成癮般的生活。

2. 支撐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五大支柱 (1)向可再生能源轉型; (2)將每一大洲的建築轉化為微型發電廠,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 (3)每一棟建築物以及基礎設施中使用氫和其他存儲技術,以存儲間歇式能源; (4)利用互聯網技術將每一大洲的電力網轉化為能源共享網絡,這一共享網絡的工作原理類似於互聯網; (5)將運輸工具轉向插電式以及燃料電池動力車,這種電動車所需要的電可以通過洲與洲之間共享的電網平台進行買賣。

3. 傳統化石能源成本不斷上揚,可再生能源成本不斷下降(新技術突破、規模經濟等),兩者之間的巨大翻車引起了全球經濟的巨變,從而催生了21世紀的新型經濟範式。

4. 為什麼轉型需要的投資這麼少呢?因為維持陳舊設施需要的成本不斷增加,而創造一個全新的設施所需要的費用卻相對較低。相比之下,新的基礎設施將會反過來推動經濟的發展,創造各種新企業和就業崗位。

5. 要實現新澤西州7萬個就業機會,就必須新建24家核電站,最少耗資200億美元,而且建設周期至少20年。於此相反,如果發電量中有25%來自於可再生能源,那麼將新增近30萬個就業機會,而且,這些費用可以滿足未來20年在聖安東尼奧建設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五大支柱的需要,並且滿足該市降低碳排放的目標。

6. 太陽能(小型光復發電板)、風能(縱軸風力發電機)和綠色屋頂,所有這些計劃都能幫助摩納哥重新融入當地生物圈,並且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7. 在參與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過程中,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政府、工商界、公民社會組織都要參與。城市、地區、國家基礎設施的革命性變革,最終會影響到所有人,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娛樂方式都將改變。這就是能源服務參與的民主化,是分散性資本主義的本質所在。

8. 越來越多的農場主開始將農場進行改造,時期稱為微型發電站。他們利用風能、太陽能、地熱和生物能,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而這種對能源的節約通過逐年降低的年費傳遞給了他們的合作消費者。同其他新興合作型商業模式一樣,這種扁平化的結構已經全面超越了傳統、集中型、層級結構的生產組織結構。

9. 「節能效益分享合同」以及「合同能源管理」都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合作型商業模式。

10. 第三次工業革命在清潔能源、綠色建設、電子通信、微型發電系統、分散式的IT網絡、插電式和生物電池交通工具、可持續化學、納米技術、無碳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等各個領域風起雲湧的體現。而這種整合必將帶來新興科技、產品和服務的大量出現。

11. 基於分散性、合作性的本質,第三次工業革命最合適的規模應該是數百萬小型、微型企業和消費者所組成的代表其共同利益的合作性企業聯盟。

12. 1982年,美國福布斯排行榜前400強中有38%來自石油工業和相關製造業,只有12%來自科技業和金融業。而2006年這一情況發生了變化,相關榜單中有36%來自科技業和金融業,只有12%來自石油業和相關產業,「清潔富有」(財富產生於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新興、高科技信息產業)的比例正在上升。

13.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支持者認為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都以化石能源為基礎,而化石能源只在特定的地區出產,需要覺的軍事投資和地緣政治操作才能獲得,着所有的一切都更符合發達國家的利益。可再生能源則不同,它是隨處可見的,因此,第三次工業革命可以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同時開展。扁平化能源已經開始改變發展中國家。非洲家庭實現了從沒有電直接到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的歷史性跨越。

14. 代表着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基礎的、傳統的自上而下的集中型經濟管理模式,正在受到伴隨第三次工業革命而產生的新型分散合作市管理模式的挑戰。

15. 熱力學定律告訴我們,經濟活動只是從環境借用低熵的能源並將其轉化為暫時性、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在轉換的過程中,喪失到環境中的能量要比生產出的產品和服務大得多。

16. 每當我們使用額外的能源加速經濟進程時,必需將所獲得的生產成果於散失到環境中的熵作比較衡量。

17. 共享與所有權之間的關係就像iPod與磁帶、太陽能電池與煤的關係一樣。共享是情節的、新奇的、城市化的、後現代的,而私有則是蕭條的、自私的、膽怯的、落後的。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