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高台花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稷山高台花鼓 |
中文名稱∶稷山高台花鼓 類 型∶傳統民間舞蹈 地 點∶稷山縣 范 圍∶逢年過節、趕廟會 |
稷山高台花鼓是山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河東特色文化一個「絕」品,高台花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鼓樂舞蹈,源遠流長。相傳遠古時代,聖人后稷[1]於山西稷山教民稼檣,開啟了中國農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樂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來,人們沿用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穀豐登。由古代河東地區傳統的稷山花鼓發展演變的稷山高台花鼓,賦予了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新的生機。
在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花鼓有着廣泛的民間基礎,逢年過節、趕廟會、鬧紅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場所就一定有花鼓表演。
表現形式
稷山花鼓最初的打法是:着男式表演服裝的演員為核心人物,在舞台的中心抱鼓表演,另有四個男扮女裝的配角圍着他表演。樂隊在旁邊伴奏,而且每一個段落間還配有歌曲演唱。後來,稷山花鼓由原來的清一色男演員,演變為有女演員加入一起演出,人員逐漸增多,表演形式不斷改進。抱鼓的由單人變為雙人雙打,跑圓場的由四人增至八人、十人。自明清以來,稷山花鼓又有了質的飛躍,演員陣容壯大了,化妝、服裝更為講究,動作技巧更為豐富,高難度技巧有蹲步劈*、鷂子翻身、凌空躍馬、水中撈月、金雞獨立、孔雀開屏、鞦韆盪虎、倒掛金鈎等,演出人員多達二三十人。在表演形式上特有的高台造型,抱鼓的成了六人三對,在表演到高潮時用十幾條板凳疊摞起架,演員分層表演,難度加大、花樣增多。稷山高台花鼓不斷創新,表演時人數多達200餘人,高台最高可加至11層。
獲得榮譽
稷山高台花鼓參與的國內各種表演大賽以及所獲殊榮
2003年9月,獲山西省第二屆廣場文化藝術節最高獎
2004年9月,獲第七屆中國藝術節 「群星獎」金獎
2005年9月,參加「中華一絕」全國民間藝術大賽獲得銀獎
2006年被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參加了中央新聞頻道春節大聯歡
2008年參加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儀式前表演
2011年參加央視3台《歡樂中國行》魅力運城的開場表演
2017年參加央視《東西南北賀新春》節目
2019年參加央視《非遺公開課》節目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稷山縣安福高台花鼓演藝中心獲得「稷山高台花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3]。
高台花鼓千年不衰唱新風。
視頻
稷山高台花鼓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后稷,360個人圖書館,2014-4-11
- ↑ 山西稷山高台花鼓何以"敲"進2009年央視春晚,中國新聞網,2009-02-02
- ↑ 鼓舞(稷山高台花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