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禮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礼仪教化)
前往: 導覽搜尋

禮教,即禮儀教化,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樂文化,因其重視名分,又稱名教,即以名為教。禮教思想誕生於西周時期,其本質上是森嚴的等級制度和對性別、倫理、生活方式等的禮儀控制,伴隨着宗法制,統治影響着中華文明三千年之久。對名教系統的破壞行為稱為「僭越」。

孔子家語》稱「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凌廷堪說:「上古聖王所以治民者,後世聖賢之所以教民者,一禮字而已」。魏晉時「名教」泛指整個社會人倫秩序。宋人袁燮《又乞歸田裡第一奏》:「公論弗容,士友交謫,皆以為名教罪人,臣實懼也。」

僭越

僭越就是指做出超越自身階級應有的行為,儒家認為這樣會破壞名教系統[1]

最經典也最常見諸典籍的「僭越」就是指顛覆國家政權正統,自立為皇帝的人,比如王莽和袁術等人(實際上袁術的僭越並非稱帝)。

其他具體的僭越行為有擁有大量兵馬刀甲(不符合身份或詔命者)、私造皇宮和皇帝用品(車乘、冠服、稱號)等。

中國歷史中把商人置放「士農工商」之末。商人的錢和權再大,也不能超越皇家,為皇家服務的士大夫地位最高,而把「投機者」的商人置於農民及工匠之下。所以貴族通常不會與商人家庭通婚。明太祖朱元璋甚至頒令,商人只許穿布衣,不得穿綾羅綢緞

相關信息

阮籍痛斥禮教毒害人民,鮑敬言認為禮教「救禍而禍彌深」。

「吃人的禮教」一語出自吳虞〈吃人與禮教〉一文:

魯迅小說《狂人日記》總結兩千多年的禮教:

視頻

禮教 相關視頻

傳統文化禮教
為什麼孔子被稱為聖人?孔子為什麼那麼出名?儒家學派成為專制禮教的……

參考文獻

  1. 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措手足。」——《論語·子路》
  2. 《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1919年11月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