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石菖蒲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石菖蒲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乾燥根莖。秋、冬二季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
【古代炮製方法】
南朝宋時有用銅刀刮去節皮,拌桑枝蒸製(《雷公》)。宋代有米泔浸酒炒制(《總錄》),桑葉水炒制(《扁鵲》),米泔浸制(《聖惠方》),微炒(《局方》),酒浸(《瘡瘍》)等炮製方法。元代有鹽炒、桃仁炒(《世醫》)。明代有斑貓炒制(《奇效》),人乳和童便浸制,忌鐵(《醒齋》),銅刀刮去粗皮,米泔浸,飯上蒸(《通玄》),鹽炙、去心微炙(《普濟方》),酒煎(《蒙筌》),細蜜炙(《保嬰》),豬膽汁炒(《回春》)。清代有取鮮洗淨去毛用(《得配》)。此時,其炮製方法已達20餘種。
【現代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殘葉、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曬乾。 【飲片性狀】石菖蒲為扁圓形厚片,直徑0.3~1厘米。表面類白色或微紅色,可見環狀的內皮層及棕色的油點。周邊棕褐色或灰棕色,留有鬚根或圓點狀根痕。質堅而脆,氣香。味苦,微辛。
【質量標準】
石菖蒲水分不得過13.0%,總灰分不得過10.0%,稀醇性浸出物不得少於12.0%,含揮髮油不得少於1.0%(ml/g)。石菖蒲飲片浸出物不得少於10.0%,含揮髮油不,得少於0.7% (ml/g)。
【炮製目的】
菖蒲味辛、苦,性溫。歸心經、胃經。具有化濕開胃,開竅豁痰,和中辟濁,醒神益智的功能。用於脘痞不飢,噤口下痢,神昏癲癇,健忘耳聾。生菖蒲質地堅硬,切片,便於其藥效成分的煎出。
【應用選擇】
1、痰濁壅閉、高熱神昏常與鮮竹瀝、鬱金、制半夏等同用,能化痰濕,清神志,可用於痰濕蒙蔽清竅、或高熱引起的神識昏迷、舌苔厚膩等。 2、癲狂、痴呆常與遠志、茯苓、龍齒等同用,能化濕痰而開竅,可用於癲狂、痴呆。 3、胸腹脹悶常與陳皮,厚朴等同用,可用治濕阻脾胃,胸腹脹悶等。 4、噤口痢常與石蓮子、黃連等同用,可治噤口痢。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薑汁炙制、麩皮炒制。 2、文獻摘錄「凡使,勿用泥昌、夏昌,其二件相似,如竹根鞭,形黑,氣穢,味腥,不堪用。凡使,採石上生者,根條嫩黃、緊硬、節稠、長一寸有九節者,是真也。凡採得後,用銅刀刮上黃黑硬節皮一重了,用嫩桑枝條相拌蒸,出,暴干,去桑條,剉用。」(《雷公》)「心勞神耗者,此味大辛,不宜,可遵《雷公》法取嫩桑枝拌、蒸熟、曬乾用。」(《鈎元》)「治痢,米泔浸;蒸熟用,治風;桑枝同蒸,通心氣;蜜炒搗汁服,解巴豆、大戟毒。」(《得配》)
【總結】
九節菖蒲,本指其根莖一寸長有九節者為良。所以古代文獻的處方中往往寫九節菖蒲,認為療效較好。但現在市上所用的九節菖蒲原植物是毛茛科阿爾泰銀蓮花(菊形雙瓶梅)的根莖,與菖蒲是兩種不同的植物,不宜混用。菖蒲炮製,今人只有切制生用,而古人很有講究,內容十分豐富,所制所用,各有章法,應該引起當今中醫藥學家的深思和探究。 [1]
【炮製方法】
1.石菖蒲:《雷公炮炙論》:「採得後用銅刀刮上黃黑硬節皮一重了。」《證類本草》:「薄切。」《普濟方》:「去蘆,刮去皮須,去心。」《得配本草》:「取鮮者洗淨去毛。」《得配本草》:「木器搗碎。」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篩去灰屑。 2.鮮石菖蒲:《肘後備急方》:「搗絞取汁。」現行,取新采鮮藥,剪去葉片和鬚根,洗淨,切段。用時搗絞取汁。 3.米泔水制菖蒲:《太平聖惠方》:「米泔浸一宿,銼碎焙乾。」《博濟方》:「以米泔浸一宿炒。」《本草通玄》:「銅刀刮去粗皮,米泔浸之,飯上蒸之。」現行,取石菖蒲片,加米泔水浸透,取出,置鍋內,用文火炒干。 4.麩炒石菖蒲:《局方》:「微炒,」「焙乾。」現行,取麥麩撒於熱鍋內,待麩皮冒煙時,倒入淨石菖蒲片,用中火炒至麩焦藥黃,取出,篩去麥麩,放涼。石菖蒲每100kg,用麩皮12.5kg。 5.姜制石菖蒲:取石菖蒲片加薑汁拌勻,潤透,置鍋內,用文火炒干。石菖蒲每100kg,用生薑12.5kg。 6.桑制石菖蒲:《雷公炮炙論》:「採得後用銅刀刮上黃黑硬皮節一重了,用嫩桑枝條相拌蒸、出暴干、去桑條,銼用。」《扁鵲心書》:「桑葉水拌炒。」 7.酒石菖蒲:《聖濟總錄》:「米泔浸刮去皮,切,酒炒。」《瘡瘍經驗全書》:「酒浸。」《本草蒙筌》:「酒煎。」現行,取石菖蒲片加黃酒拌勻,悶潤置鍋內,用文火炒干。石葛蒲每100kg,用黃酒10kg。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