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城縣天主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千圖網 的圖片

石城縣天主教堂屬於江西教區,石城縣天主教是清光緒年間,由西班牙南斯拉夫的傳教士先後來到石城,與縣城游潘魁接洽傳教。民國七年由法國味增爵會委派美國神父來到石城與游潘奎接頭,不久石城便建立了天主教組織,游潘魁為最初管理天主教的負責人。

初期入教者多為地方官紳或有政治背景者,教徒以屏山鎮長江村和大由鄉等地教徒為多。石城教會1920年以前屬吉安教區,1921年劃歸贛州教區,歸駐寧都神父管理。解放前,南斯拉夫遣使會神父來石城管理教會,接後有董神父、繆神父、陳福良神父(解放後為主教),解放後外國神父被遣返回國。 民國十四年前後為石城縣天主教興盛時期,教徒多至300餘名。1931年至1932年,天主教曾被蘇維埃政府取締,活動日趨低落,大部分骨幹流向外地。

1933年冬紅軍北上後,天主教恢復,創辦教會學校一所,有學生20餘名,不收學費。解放後,天主教活動減少,五十年代初教會活動停止。

教堂現況

隨着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宗教活動政策落實,從1985年起,五代奉教的天主教教友李惠華開始在石城縣城傳教,當時傳入教友十二人,在家中講道、祈禱,並帶領部分教友在南昌由吳仕珍主教授洗,吳主教授權可以代洗,到1989年信徒發展為七十餘人,隨後每年增加。 1996年11月17日,經縣統戰部和縣民族宗教辦公室批准,成立石城縣天主教愛國會活動小組,活動點設在琴江路123號劉月英教友家中,當時由江西教區委派龐瑞神父來石城,主持教會成立,舉行彌撒。2000年1月17日成立石城縣天主教愛國會,2001年10月份新建教堂開堂,由省教區吳仕珍主教祝聖主持開堂慶典儀式。直至2007年以前,先後有劉光弟神父、任維虎神父、喬天慶神父等八位神父來到石城縣送彌撒主持宗教活動。 2007年6月份,省教區指派張曉琳、楊萍兩位修女來石城教會工作,同年9月份,周文神父來到石城教會任本堂神父。經調動,2008年3月份薛樹勛神父任本堂神父,2014年1月薛樹勛神父調離汕頭。2014年1月份,省教區委派劉斌毅神父任主任司鐸至今。

彌撒時間

上午9:00(冬)8:30(夏) 上午9:00(冬)8:30(夏)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

參考文獻

  1. 早期基督教美術,豆丁網,2012-08-06
  2. 教堂建築風格簡簡史,搜狐,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