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益陽小郁竹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益陽小郁竹藝

「郁」,益陽方言,是將竹材構件加熱彎曲,使之符合造型需要的一種工藝。益陽小郁竹器就是以這種工藝為主,結合拼、嵌、榫合等傳統技法製作的小竹器。小郁竹器造型美觀,做工精細,是湖南優良的民間傳統工藝品。2006年小郁竹藝被列入了湖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8年5月21日,益陽小郁竹藝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益陽小郁竹藝

遺產編號:Ⅵ-7

申報日期:2006年

遺產級別:省級

所屬地區:湖南省益陽市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人/單位:益陽市

定義:將竹材構件加熱彎曲,使之符合造型需要的一種工藝

基本介紹

所屬地區: 湖南 · 益陽

文化遺產名稱:益陽小郁竹藝

遺產編號:Ⅵ-7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益陽市

遺產級別: 省

「郁」,益陽方言,是將竹材構件加熱彎曲,使之符合造型需要的一種工藝。益陽小郁竹器就是以這種工藝為主,結合拼、嵌、榫合等傳統技法製作的小竹器。小郁竹器造型美觀,做工精細,是湖南優良的民間傳統工藝品。2006年小郁竹藝被列入了湖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技藝背景

益陽境內土質肥沃,雨量充沛,氣候適宜,所以竹類資源極為豐富,各種竹子蓄積量達15億株,有方圓5平方公里的成片竹林31處,在全國排在第二位,1995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南竹之鄉」。益陽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竹子來製作各種器具,也懂得利用竹子來美化生活。南縣塗家台出土的新石器大溪文化遺址中的文物可證明小郁竹藝的歷史至少有6000餘年。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竹器,據專家考評便是出自益陽,也有2000餘年的歷史。

歷史記載

益陽小郁竹藝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明初,據《益陽市志》記載:「早在明代初年,益陽竹器即成行業,從業者遍布城鄉各地,產品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在清代,益陽是馳名江南的「竹器之城」,茅竹湖的水竹涼蓆、賀家橋的小郁竹器、三里橋的竹骨紙傘被譽為「竹城三絕」。

製作工藝

小郁竹藝是一種採用直徑5公分以下的剛(麻)竹為骨架、毛竹為部件加工成各種器具的民間傳統手工製作工藝。主要由選料、下料、燒油、郁制等30多道工序組成。所謂「郁」的含義有二:一是指結構方式而言——產品的立柱竹由橫向竹圍箍結構而成,在縱橫交接處,需將橫向竹子挖出大半,形成郁口,再經火烤加溫軟化,迅速圍郁而成;二是指竹材在火中燒烤將其纖維軟化,再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其彎曲變形,從而達到製作要求所需的形狀。

傳承意義

小郁竹藝 產品結構方正、美觀大方,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這些優點廣泛地被木製、鐵製家具及裝修行業借鑑。產品經久耐用,越用越紅,越用越光滑,所以竹鄉人民廣泛地利用竹子來製作的各種用器具,幾乎涵蓋了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竹郁製品除了其實用價值外,其精神價值也很大,能激發人們的創作潛能,以其「虛心有節、 剛直不阿、品味高雅」等優秀品質影響着整個中華民族,形成獨特的 竹文化,為豐富中華民族 文化多樣性和形成中華民族高尚的 人文精神作出了重要貢獻。

獲得榮譽

2018年5月21日,益陽小郁竹藝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