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雪茶

白雪茶又名地茶、太白茶,形似白菊花瓣,潔白如雪,故名麗江雪茶,生長於麗江玉龍雪山海拔4000米

以上的雪域高山苔蘚植物帶,白雪茶系天然野生,不能人工栽培。

中文名白雪茶

別 名地茶、太白茶界植物界門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五椏果亞綱目杜鵑花目科山茶科屬茶屬種茶葉

亞 種白雪茶分布區域麗江玉龍雪山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山苔蘚植物帶

目錄

簡介

白雪茶,古代茶名。產於蘇州虎丘。《快雪堂漫錄》:「本山茶葉,微帶黑,不甚清翠,湯點之色白如玉,

而作寒黃香,宋人呼為白雪茶,稍綠便為天池物。」

白雪茶又名地茶、太白茶,形似白菊花瓣,潔白如雪,故名。《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雪茶本非茶類,

乃天生一種草芽,土人採得炒焙,以代茶飲……烹食之,入腹溫暖,味亦苦凜香美」。 產於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

清香回甘,微苦,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份白雪茶可用開水沖泡飲用,亦可與其它茶葉混泡飲用。

白雪茶主要生長在4000米的雪山域裡,數量相當稀少。在下雪的時候,它開始發芽,待雪蓋住它時,它便長出嫩葉,

便是白雪茶,它是紅雪茶的葉子,是居家旅行之佳品。

形態特徵

白雪茶又名地茶、太白茶(《陝西中草藥》),略帶灰色,長圓條形,全體呈細長管狀,單枝或有2-3分枝,白色,

長3-7厘米,直徑1-2毫米,粗者呈扁帶狀,基部有斷痕,先端漸尖細,外表細緻,略有皺紋凹點。斷面中空。

質稍柔軟。氣無,味勞似茶。以粗壯、色白、味苦者為佳。形似白菊花瓣,潔白如雪,故名。 產於海拔3000-5000米的雪山,

草地、石面上,清香回甘,微苦,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份:雪茶酸(Thamnolie acid)、鱗片酸(Squama-tic acid)、

羊角衣酸(Baeomycesic acid) ,另含 D-阿糖醇(D-Arabitol)和甘露醇(Mannito1)等 。

特點

雪茶屬不完全地衣類雪茶屬植物,生長在青藏高原海拔40米以上的高山雪線,常生長於高山地面常年積雪的草甸或苔蘚叢中,

故又得名「地雪茶」。惡劣的生存環境,概造就了雪茶短小的肢體,雪茶多聚集叢生,單枝呈細長的扃圓管狀,長3-7cm、

直徑1-2mm,先端漸尖細、稍彎曲,斷面中空,呈白色或灰白色。雪茶生長季節十分短暫,每年只有夏季的23個

月是它生長繁殖的最佳季節,且生長十分緩慢,到冰雪覆蓋時,它就躲在厚厚的雪被下休眠,待第二年冰雪融化時再恢復生長。

成品雪茶以色白、粗壯味苦者為佳。

生存環境

產於海拔3000-5000米海拔的雪山、草地、石面上,常年平均氣溫15℃,海拔300米以上,低於14℃,7月份平均氣溫28.2℃,

1月份平均氣溫2.1℃,春秋氣溫涼爽溫和,4月和10月平均氣溫分別為15.4℃、16.7℃。年平均無霜期210-220天,

平均初霜日為11月5日,終霜日為3月29日,穩定通過10℃的初日為4月15日,終止於11月4-9日;≥0℃積溫為5085-5500℃;≥10℃積溫為4384-4750℃。

光照 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氣溫≥0℃期間的太陽輻射為369.69千焦/平方厘米,

占全年總量射量73%。年日照時數為2000-223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資源比較豐富。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間,據統計,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

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數為125.6天,常年相對濕度80%,乾燥度0.8以下,屬濕潤地帶。

土壤類型比較複雜。中山區(內山區)主要是黃棕壤,即普通黃棕壤與山地黃棕壤,母質多為花崗岩、花崗片麻岩、角閃片麻岩,

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崗地區(外山區)屬下蜀系成土母質分化而成的黃棕壤為主,

土層雖厚,但耕作層淺薄,質地黏重,底層常有不透水粘盤層,肥力和通透性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兩岸及谷地,

多為沖積土類,即沙質壤土(烏沙土),土層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為高產茶園區。

採制工藝

白雪茶採摘 白雪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名茶不同。春茶於穀雨後開園,新梢已形成「開面」,採摘標準以對夾二、三葉和一芽二、三葉為主。鮮葉採回後及時板片,

將嫩葉(未開面)、老葉(已開面)分離出來炒制芽、莖梗和粗老葉炒制「針把子」,作副產品處理。白雪茶片炒制分生鍋、熟鍋、毛火、老火五個工序。

生鍋與熟鍋 炒茶鍋口徑約70厘米,呈30度傾斜,兩鍋相鄰,一生一熟。生鍋溫度100℃左右,熟鍋稍低。投葉量約100克,嫩片酌減,老葉稍增。

鮮葉下鍋後用竹帚或蘆花帚翻炒1-2分鐘,主要起殺青作用,炒至葉片變軟時,將生鍋葉掃入熟鍋,整理條形,邊炒邊拍

使葉子逐漸成為片狀,用力大小視鮮葉嫩度不同而異,嫩葉要提炒輕翻,帚把放鬆,以保色保形。炒老葉則帚把要帶緊,

以輕拍成片。炒至葉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時即可出鍋,及時上烘。

毛火 用烘籠炭火,每籠投葉約1.5公斤,烘頂溫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揀去黃頁、漂葉、紅筋、老葉後,將嫩片、老片混勻。

小火 最遲在毛火後一天進行,每籠投葉2.5-3公斤,火溫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老火 又叫拉老火,是最後一次烘焙,對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響極大。老火要求火溫高,火勢猛。木炭要先排齊擠緊,

燒旺燒勻,火焰沖天。每籠投葉3-4公斤,由二人抬烘籠在炭火上烘焙2—3秒鐘,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邊烘邊翻。

為充分利用炭火,可2-3隻烘籠輪流上烘。熱浪滾滾,人流不息,實為中國茶葉烘焙技術中別具一格的「火功」。

每烘籠茶葉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籠拉來拉去,一個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葉片綠中帶霜時即可下烘,

趁熱裝入鐵筒,分層踩緊,加蓋後用焊錫封口貯藏。

白雪茶的外形,形似白菊花瓣,潔白如雪,自然平展,葉緣微翹,色澤寶綠,大小勻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

滋味鮮醇回甘,湯色清澈透亮,葉底綠嫩明亮。過去根據採制季節,分成三個品種:穀雨前提采的稱「提片」,品質最優;

其後採制的大宗產品稱「麗江雪茶」;進入梅雨季節,鮮葉粗老,品質較差,稱「雪片」。「麗江雪茶」分1—3等。

白雪茶在中國名茶中獨樹一幟,其採摘、板片、炒制、烘焙技術皆有獨到之處,品質也別具一格。其產制歷史雖不足百年,

但就生產規模和技術精熟程度而言,則為許多名茶無法相比。為了充分利用板片後的鮮葉資源,麗江的茶葉工作者新近

又將制「針把子」的芽尖,創製成一種眉形、穎秀、顯毫、翠綠、鮮潤的新名茶—「白雪茶」在1989年農業部雲南名優茶評比會上,被評為名優茶。

人們總結白雪茶傳統的採制工藝有四個獨特之處

一是摘茶等到「開面」,即新梢長到一芽三、四葉時開面,葉片生長基本成熟,內含物豐富,成茶香氣高。

二是鮮葉要扳片,採摘回來的鮮葉,經過攤涼、散熱、再進行手工扳片,將每一枝芽葉的葉片與嫩芽、枝梗分開,嫩芽炒「銀針」,

茶梗炒「針把」葉片分老嫩片,炒制「雪茶」。扳片在中國茶初制工藝雖獨一無二,最為科學的一道工序。扳片的好處,既可以摘去葉片,

分開老嫩,除雜支劣,保持品質純一衛生,又可以通過扳片起萎作用,利於葉內多酚類化合物幾蛋白質、醣類物質轉化,提高成茶滋味和香氣。

三是老嫩分開炒,炒片分生鍋和熟鍋,每次投鮮葉一兩至二兩。生鍋高溫翻抖殺青,熟鍋低溫炒拍成形。

四是碳火拉老火,炒後的濕坯茶經過毛火、小火、混堆、揀剔,再拉老火至足干。拉老火是片茶成形、顯霜、發香的關鍵工序,

人稱「一絕」。拉老火採用木炭,明火快烘,烘時由兩人抬烘籠,上烘2-3秒種翻動一次,上下抬烘70-80次即成。

有人形容其「火光沖天,熱浪滾滾,抬上抬下,以火攻茶」,成為一道引人入勝的景觀。[1]

參考資料

  1. 白雪茶,搜狗, 201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