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金小還丹歌籠虛其底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白金小還丹歌籠虛其底》是一首古代詩歌,詩歌被譽為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和最高體現,同時詩歌也是時代、歷史文化沉澱的結果。中西方詩歌迥然不同,分別體現了中西方的文化、藝術、美學、文論的綜合成就。對中西詩歌進行比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觀必要,也是研究和發展我國詩歌的主觀要求。

中國的詩歌[1]歷來受到世界的關注,精煉的語言、優美的意境是其標誌特徵,西方的詩歌同樣的耀眼奪目,我們可以從數量浩大的詩作中發現許多不朽的傳世之作。中西的詩歌在體式、內容、結構等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處,但也不難發現它們之間存在的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

白金小還丹歌籠虛其底

目錄

西方詩歌發展歷程

西方的詩歌發展大致分為:

第一階段:遠古時期(前40世紀至5世紀)古埃及,古巴比倫

第二階段:古希臘、羅馬時期(前8世紀至公元5世紀)。

第三階段:中世紀(5至15世紀),亦可稱聖經詩歌時期[2]

第四階段:文藝復興時期(14至16世紀),偉大詩人有英國的莎土比亞、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階段:古典主義時期,(17至18世紀),有彌爾頓、伏爾泰等歷史名人。

第六階段:浪漫主義(18至19世紀),詩歌群星璀璨,俊採風流。德國有歌德;英國有布萊克、彭斯,有湖畔派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及雪萊、拜倫、濟慈三個少年天才;法國有雨果;俄國有普希金;美國惠特曼;匈牙利有裴多菲、等等。

第七階段:唯美主義、象徵主義、意象派超現實主義、先鋒派各種風格的詩層出不窮,東西方碰撞、交流,融合已近百年,流風所及,以至於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