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娓娓動人的鄉土敘事(甘茂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娓娓動人的鄉土敘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娓娓動人的鄉土敘事》中國當代作家甘茂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娓娓動人的鄉土敘事

徐曉華的散文寫作思路清晰,故事結構通常採用「串珠式」的方法,一個故事引出另一個故事,人物是其中的主線。作品大多聚焦普通山民及其生活,進而提煉出與時代相關的大主題。作者筆下的民俗風情,不是以獵奇的姿態來吸引讀者眼球,而是融入人物生活之中,表現這方土地上豐富多彩的世態風貌。

該書開篇之作《渡兒》,講述了養鴿人老陳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渡兒」,指父鴿母鴿給初生的鴿子渡乳。作者從老陳養鴿子寫起,寫出鴿子渡乳的嘔心瀝血。「父鴿母鴿把身子繃緊了,用盡全身力氣反覆蠕動腹腔,從嗉子裡把乳嘔到嘴裡,把磨軟了的碎糧吐到嘴裡,再努力張開喙,讓乳鴿在嘴巴里啄食。」「渡乳,要持續到乳鴿自己會進食。近一個月的操勞,父鴿母鴿虛脫在兒棚里,是常事。」老陳從養鴿子中領悟到,養育子女,人鴿同然,並想起母親講述的往事。當年在戰亂中,老陳的奶奶全靠做醃菜維持一家的生活,把孩子養大。為了支持抗日,她毅然讓兒子去了前線。後來,老陳的母親也把兩個兒子都送去當兵。為了保衛祖國,為了和平安寧,兩代母親甘願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擔。渡兒,就是將孩子渡向人生光明之境,像放飛鴿子一樣讓他們經受磨鍊,尋夢遠去。 徐曉華一直在用自己的書寫方式講述着土家人的故事,也一直在用溫暖人心的敘述撥動着讀者的心弦。他以敘事散文的形式書寫鄉土變遷,所有敘述都根植於清江河畔的鄉土鄉人。這份深沉之愛,凝結着對生命的關懷。《掃把客》里的主人公「掃把客」少時便右腿殘疾,而兒子因高燒變得痴呆,妻子又一病不起早逝。父子倆以扎掃把售賣為生。掃把客每天挑着竹掃把,徒步20公里山路,到城裡送掃把。就是這樣一個命運多舛的山民,當他看到大家用他扎的掃把將街院掃得乾乾淨淨時,頓時感覺到做人的價值和尊嚴。芸芸眾生相,悲天憫人心。作者傳遞了一種愛的情愫,而這正是文學藝術的本質特徵。

與書名同篇的《優雅的土地》,寫的是恩施高山上的瓦屋橋村人當下的生活。過去,恩施未通高速公路和鐵路,偏僻、遙遠、貧窮,是苦難記憶中「憂傷的土地」,如今的山寨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老伯自家種的櫻桃,免費讓客人採摘不肯收錢;作者的微信好友龍娃兒隔三岔五用詩歌書寫耕作體驗;村民們因為地肥水潔,在家賣菜餵豬,收入不比外出打工低;一個小村20幾戶人家出了兩個博士,上大學的有7個。特別是龍娃兒的兒子,畢業後留京成為網絡工程師,還不忘幫助家鄉建設。這些讓我們看到中國鄉村傳統文化根脈之所在,體悟到「憂傷的土地」怎樣在新時代成為「優雅的土地」。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那些沾帶煙火氣、泥土味的語言,是徐曉華散文的一大特色。文中大量運用來自民間的方言土語,有時也穿插一些土家族民歌,作者的內在情感充溢在字裡行間。全書讀下來,我們被那些充滿鄉土味鮮活語言所感染,那些曲折的人生故事和豐富的人物情感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粗陶》中,羅窯匠做砂罐接濟窮人,賒賬不用還,他說都是困難人,要像砂罐一樣,讓人透口氣。夏夜山寨,「紡織娘的叫聲劃窗而入,月光奶水樣從瓦縫一股股擠下來」。如此語言,就像山裡的清泉一樣溫柔地潤澤着這塊土地

徐曉華講的故事很短,道理很深,那一篇篇散文就像一盞盞巴鹽古道的馬燈,照亮我們跋涉人生的前路。當然,徐曉華也會把它作為照亮自己文學路上的燈光,引領他翻山越嶺,過河闖灘,從鄉土走向詩和遠方。

[1]

作者簡介

甘茂華,1997年生,廣西桂林陽朔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