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玫瑰黑斑病

玫瑰黑斑病
原圖鏈接

玫瑰黑斑病是由薔薇雙殼引起的、發生在玫瑰的病害。該病以危害葉片為主,其次是葉柄、葉梢、幼嫩枝和花梗。

玫瑰黑斑病系世界性病害,中國各地均有發生。在中國南方和北方等地均發病較重,該病使葉片發黃早落,夏季4-5月和夏末8-9月病害嚴重時,葉片能全部落完,使玫瑰秋季開花遭到毀滅性打擊,並嚴重削弱樹勢。

玫瑰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因地制宜培育和選用抗病品種;強化管理,優化生境;清除病殘,減少病原;藥劑防治(隔10-15天1次,防治4-5次)等。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玫瑰黑斑病

病 原: 薔薇雙殼

為害部位: 葉片、葉柄、葉梢、幼嫩枝和花梗

 
玫瑰黑斑病
原圖鏈接

危害作物: 玫瑰

危害症狀

又稱月月紅、四季花黑斑病月季黑斑病系世界性病害,我國各地均有發生。主要為害葉片、葉柄、嫩枝及花梗和花。葉片染病初生褐色小點,擴展後呈紫褐色至黑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直徑2-15mm或更大,邊緣放射狀,有時病斑周圍葉肉組織大面積變黃。後期病斑上生黑色、有光澤的皰狀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盤。葉柄、嫩枝染病病斑長橢圓形至條形,紫褐色至黑褐色,略凹陷,周圍組織略皺曲。花梗、花萼染病病斑小,不明顯。病情嚴重時。葉片大量脫落,致枝條光禿,樹勢衰弱乃至全株枯死。

病原菌形態特徵

子囊盤生在寄主角質層下,暗褐色圓形,直徑100-250微米。子囊圓筒形,有短柄,大小70-80×15(微米)。側絲線形,具隔膜,頂端膨大。子囊孢子矩圓形或橢圓形,雙胞,大小不等,分隔處縊縮,無色,大小20-25微米。分生孢子盤也生在角質層下,多與菌絲相連,分生孢子梗短,不明顯,無色;分生孢子長卵形至橢圓形,雙胞無色,大小不一,分隔處略縊縮,多數一端細胞較狹小,直或稍彎,為害月季、玫瑰、薔薇等多種薔薇屬植物。該菌致病力差異明顯,世界上有3個小種。我國南方的病菌致病力較北方的強。

發病特點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盤在病落葉、病莖及芽鱗上越冬,北方冬季溫室內病株也是翌年露地栽培月季的初侵染源。此外莖部病斑,常隨苗木、枝條傳帶至新園。有性階段只在較冷地區偶爾出現,在侵染循環中作用不大。主要以分生孢子借風雨、澆水濺射、昆蟲及操作人員工具傳播,葉面上有水膜,溫度適宜,分生孢子經6-10小時即萌發,產生芽管,直接侵入角質層,菌絲在寄主角質層與表皮細胞間生長,以吸器伸入表皮細胞和柵欄細胞吸取養分。病菌在寄主體內分泌毒素,殺死和分解病部細胞,致葉面產生黑褐色壞死斑,同時還產生乙烯和脫落酸,引起葉片脫落。病害潛育期3-10天,約兩周後病葉開始脫落。發病適溫26℃左右,溫暖、多雨,多霧及多露條件下病害擴展迅速且發病重。植株過密、葉面噴水量大、滯水時間長易發病。北京5月中旬發病,7-9月進入發病盛期,10月後逐漸減輕並停止擴展,長江流域5-6月和8-9月出現兩個發病高峰,華南可終年發生。[1]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在寄主芽鱗、葉痕、枯枝及落葉上越冬,翌春雨後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葉面上有水滴,溫度適宜,分生孢子經6-10小時即可發芽侵入,經3-6天潛育即顯症。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古城風光、放聲歌唱、金不換金魚紅洛神金枝玉葉等品種均感病。

分布範圍

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中國分布於北京、山東、四川、廣東、上海、浙江、雲南、吉林等省(市)。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儘可能選用優良抗病品種。

2、加強栽培管理。最好採用滴灌、溝灌或沿盆邊澆水,不在晚間澆水,以免葉片上有水時不能很快乾燥,有利病菌入侵。及時修剪,使植株通風透光,光照充足,每天至少保證6小時以上的光照。發病期間少施氮肥,多施磷鉀肥。

3、隨時清掃落葉,摘去病葉,減少侵染源。冬季對重病株進行重度修剪,清除病莖上的越冬病原。不要隨意用手觸摸發病植株的葉片,防止人為傳播。

藥劑防治

防治黑斑病的藥物很多,早春可用1%的福美砷進行土壤消毒。另外,春季剛展葉或發病初期,用45%的噻菌靈(特多克)懸浮劑500倍液至600倍液噴霧,或用70%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交替使用,每隔7天至10天一次,連續3次以上,防治效果較好。發病時,可噴800倍50%的多菌靈藥液,此藥抗雨水沖刷性較強。單用百菌清比用多菌靈效果好一些。[2]


相關視頻

玫瑰花葉片發黃是什麼原因?缺鐵元素老化黑斑病都會導致,根據原因對症下藥


夏天不得不防的月季頭號病害——黑斑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