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翃,字宏肱,唐朝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生於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卒於德宗貞元十八年(802)。王翃少年之時酷喜兵家之學,研讀兵書,戲習陣戰操演,長成後以多智有威而知名鄉里。

人物介紹

王翃是唐朝名臣王翊之弟,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才兼文武」科狀元及第。武狀元之前,已曾任羽林軍宿衛,辰州剌史、朗州剌史等職。大曆年間升任容管經略使期間,出私財招募兵勇,親率軍與少數民族首領梁崇牽等作亂部眾,進行百餘次戰鬥,最終大獲全勝,安定一方,因功加授金紫光祿大夫。不久,吐蕃軍來犯境,王翃奉詔擔任河中少尹兼領節度,與郭子儀一起守衛邊疆,這時悍將凌正(780年武狀元)預謀發動兵變,王翃及時發覺,並機智地採用調整更漏(計時器),造成時間混亂錯位之計謀,挫敗兵變,斬殺凌正,眾將嘆服。後又調任汾州剌史,振武軍使等職,「涇原兵變時」,王翃挺身而出,因功官拜太子詹事、大理卿。792年(貞元八年)又兼任福州剌史、福建觀察使,後又改任東都留守要職,他開墾農田,操練軍兵,吳少誠發動叛亂時,「惟獨東都準備充分,忙而不亂」,關東地區能守安定,王翊功不可沒。802年(唐德宗貞元十八年)病逝,皇帝追贈為尚書右僕射,溢號素。[1]   

「安史之亂」平息後,唐朝軍隊驕兵傲將之風日熾,藩鎮割據大勢趨成。襄州(今湖北襄樊)叛將康楚元,擁兵自重,割土自立。王翃奉詔討伐,因軍功加兼秘書少監,旋轉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因王翃潛心軍政,行事嚴謹,所以每任一職,頗有聲名,史稱其「有威望智術」。代宗大曆五年(770),年齡尚未40的王翃,調任南陲容州(治今廣西北流)刺史,兼容管(治今廣西容縣)經略史。容州、容管地處西南多民族地區,官民矛盾尖銳,民族間關係複雜,自「安史之亂」以來,名為朝廷所轄郡州,實際早被當地少民族豪強割據,「夷酋梁崇牽號 『平南都統』,與別帥覃問合,又與西原賊張候……據容州」(見《太原府志》),從不賦役納糧。十數年來,幾任容州刺史、容管經略使陳仁秀、元結、長孫全緒等,均在遠離容州、容管的藤州(治今廣西藤縣)、梧州(治今廣西蒼梧)僑居任職,當着有名無實、無地無民的朝廷命官。 王翃到達藤州後,對前幾任官員的做法很不以為然。他說:「我,容州刺史,安可客治他所!必得容乃止。」(見《舊唐書》)左右僚員都以為王翃乃說說大話,為護顏面而已,只是頷笑,並不答言。殊不知王翃說到做到,自己出錢招募兵勇將士,許諾有功者可得「署吏」。於是所募兵士,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開兵打仗,無一含糊,不消數月,便大敗盤據容州、容管的割據勢力,斬取其頭領歐陽珪首節。為徹底殲滅割據軍隊,王翃又親赴廣州,懇請節度使李勉出兵增援。李勉是當時很有威望、忠於朝廷的大吏,但他聽王翃懇請後,認為:「容州陷賊已久,群獠方強,卒難圖也。」(見《舊唐書》)意思是容州、容管陷於賊人之手,年長日久,時下兇惡的割據勢力非常強大,用兵剿伐,很難得手。不願出兵增援王翃,婉言謝絕。王翃則據理力爭道:「大夫(指李勉)即不出師,願下書州縣,揚言以兵為助。冀藉此聲,成萬一功。」(見《太原府志》)意為:節度使不願出兵增助,可否讓我以你的名義,下書所屬州縣,揚言出兵援助,我好藉此聲勢,爭取萬一之成功。對此要求,李勉答應了。  好一個足智多謀的王翃,見李勉允諾此計,一面立即下書義州刺史、藤州刺史,盟約共同討伐容州、容管反叛勢力,以造勢威懾震駭敵軍,一面再募3000兵士,親陣與敵鏖戰。當此關鍵時刻,李勉背諾,下達文書,禁止王翃的討敵戰計。王翃接到李勉檄止令,深恐軍心動搖、葬送初戰之捷鼓起的士氣,遂將檄止令扣壓不宣,加快和加大了乘勝克敵的軍事行動。在王翃的指揮下,募軍愈戰愈勇,以少勝多,以摧枯拉朽之勢,連克容州、容管,悉復容州全境。王翃指揮的此次白手起家、克敵制勝、收復容州之戰,大小戰鬥百餘次,擒斬敵酋七十餘,重創敵軍數萬之眾,酋首梁崇牽也被生擒活捉,與其勾結作惡的覃問率殘部遁逃數百里之外,苟延殘喘。  大勝之下,王翃並未沖昏頭腦,而是乘勝擴大戰果,再遣勇將李寔率軍眾討伐西原(治今廣西扶南)、鬱林(今廣西鬱林)等州,不給逃敵喘息之機。覃問以為李寔率軍追擊,王翃後方必定空虛,遂乘難得之機,偷襲王翃大本營。豈知,他的雕蟲小技早被王翃識破。為全殲偷襲之敵,王翃將計就計,設伏待敵,將其全殲,連覃問也未能逃脫。此戰之後,唐王朝南部邊陲,再無戰事。唐廷連連得王翃捷報,代宗甚喜,對王翃臨機處事、有膽有識、大智大勇,大加褒獎,遣使慰勞,加授王翃金紫光祿大夫,賜宅府於京師。

「涇原兵變」史料

783年,大唐帝國又面臨着一次危及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機。  當時,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5000士卒拱衛京城長安。涇原士卒背井離鄉,以為來到京城後能夠得到朝廷封賞。結果直到離開京城都分文未得。唐德宗令京兆尹王翃犒賞軍隊,王翃卻用粗糧野菜犒勞士兵。涇原士卒一怒之下,擁立退休節度使朱泚為王,發起兵變。唐德宗逃出京城,來到奉天(今陝西乾縣)。  史稱「涇原兵變」。[2]

 唐德宗建中四年(782),淮西節度使李西烈,以掌控之軍政、地域,自稱「楚帝」,反叛唐廷。朝廷緊急徵發涇原(治今甘肅涇川)之兵,南赴討伐。兵行至國都長安 氵產水(今陝西咸陽)一帶,時為京兆尹的王翃負責提供食宿。本不想前往淮西作戰的涇原之軍,以王翃所供軍糧「糧陳肉腐」為由,發生兵變,史稱「涇原兵叛」。叛軍攻入絲毫無防的京師長安,擁立前盧龍節度使朱泚為帝。這顯然是一次有預謀的軍事政變,所謂「糧陳肉腐」之由,乃是一個圖謀反叛的口實。王翃護德宗逃出長安,狩住奉天(今陝西乾縣),以護駕之功擢升御史大夫、拜太子詹事。

数年之后,唐廷调神策将军李晟收复长安,伪帝朱泚被其部下所杀,德宗才得以回到京师,王翃也随君返都,改任大理寺卿,主持法制工作。这时的唐王朝,已是江河日下,再也无力对付飞扬跋扈的各个“藩镇”,只是一味姑息迁就,聊得生存而已。王翃也由朝臣外放福州刺史、福建观察史,为朝廷守治一方。贞元十二年(796),王翃再次奉诏入京,迁检校礼部尚书、代东都(洛阳)留守,后擢尚书省事、东畿汝防御使。在东都留守、东畿汝防御使任上,王翃不顾老迈昏花,先后开田20余屯,筹措良铁打造兵器,操练士卒以备战需,军政治理号令修明。果然,后来蔡、光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兵叛,只有东畿有备,东都一带全依赖王翃得保平安。[3]

參考文獻

  1. 歷史人物 世界王氏網 2016-10-30
  2. 風雲人物 趣歷史 2018-5-7
  3. 唐朝歷史人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