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 父親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父親》中國當代作家李元勝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父親

每次回老家,返程時,親友們總是那麼熱情,行李袋總是塞得鼓鼓囊囊。

九月初,送女兒上大學後拐進家鄉小住幾日,返程時,行李袋已經裝滿,那些竹筍乾、落花生等家鄉土產,又塞滿了一個大大的紙箱。紙箱沒法提,四嫂子想到用繩子捆綁後再綰個挽結兒。於是,幾個人上二樓父母的住處找繩子。父母是過慣了苦日子的人,雖然早已住到了城裡,但幾年前他們自己還能操持當家時,母親總喜歡攢些塑料袋、包裝繩之類的小物件,塞在雜物間或者廚房的犄角旮旯以應[[急用],每每用上這些小物件,母親會特別有成就感。可是這回幾個人找遍了各個角落,卻未找出一條可用的繩子來。母親無奈地嘆息一聲:「『樹老當柴燒,人老無用處。』人老了真是沒有一點用,一點事都做不了!」看着母親因為找不到一根繩子而懊惱的神情,我想起了頭天和父親的一場簡短談話,明白了這找不到繩子的原因,心裡愴然欲淚。

父親出生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個性樂觀又吃苦耐勞,雖然只有高小文化,但他有一身的本事:記憶力超強、能寫會算、會唱戲,還會扎針、放血、收驚嚇等這些半醫半巫的手段,是我一輩子都崇拜的偶像。

父親年輕時在當地的採茶戲團堪稱「台柱」:既可上台演戲,又可在台下演奏樂器,還能打「夾手」——一人同時演奏兩件以上的擊打樂器。改革開放後,農民的日子開始舒坦起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漸趨活躍。父親壓抑在內心的文藝種子又開始萌芽,他利用業餘時間記錄下以前的戲曲腳本,甚至發動我們這些兒女們幫他謄抄。有一次,我親眼目睹父親給縣文化局寫報告,請求恢復縣採茶劇團,可惜終未能如他所願,對他而言,估計這是一大憾事。2008年秋天,年屆73歲的父親和四哥來珠海橫琴玩,當時,橫琴有個景點裡擺放有一整套打擊樂器供遊人免費玩耍,他和有相同愛好的四哥兩人聯手,利用現場的鑼、鼓、鈸、木魚等,演奏了一曲熱鬧、激越的家鄉龍燈鑼鼓,似乎一下子將我們帶回到二十多年前在家鄉耍龍燈時的喜慶場景。

在鄉村文化荒蕪的年代,父親是鄰里鄉親們少有的文化播散中心。他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時,身後總跟着一大幫「追隨者」,似乎有根無形的繩索將他們和父親圈在了一起。他們一邊勞作,一邊聽他講故事。那時的夏夜晚飯後,我們家就成了附近有名的說書場。昏暗的油燈下,坐滿了聽得入迷的鄰居。每每一段故事結尾,捨不得回家的故事迷都要央求他再來一段。《水滸傳》《岳飛傳》《隋唐演義》……一幕幕歷史故事講述得像是他親身的經歷,岳飛、林沖、李元霸……一個個英雄人物描繪得如他自己的手足,就連章回體小說每個篇章開頭和結尾的詩詞都沒有落下過。

使用算盤也是父親的一絕:五指抓住算盤的梁中間,手腕一沉一抖,整框算盤的每一檔算珠都上珠靠緊上框、下珠靠緊下框,分得丁是丁卯是卯,加、減、乘、除在他手裡就是那些算珠在算框裡上下跳躍的一次次律動,計算的速度和準確度都堪比普通人用計算器。因為有這一特長,他也兼了村裡的會計很多年載。

身懷十八般武藝的父親干起活來卻從不投機取巧,相反,無論是速度還是力氣,周圍沒有幾個人能比得過他,這也練就了他一副健康硬朗的身板。他年近六十歲時,在縣城開商品批發部幫顧客送貨,能雙手提四紮共40瓶700毫升的玻璃瓶啤酒,一口氣走幾百米不用歇;七十多歲時,還能跟我們這些三四十歲的後生輩比賽掰手腕。

在我們農村,父親那輩的人養大了一幫子女的人多了去,但像我們全家七個子女都念完中學的,就鳳毛麟角了。因而,父親在我們村裡有着很高的威望平時,但凡到縣城來辦事的村里人,大都會繞道登門看望他,他每年清明節從城裡帶着子女一起回鄉下掃墓時,都享受到很高的禮遇

[1]

作者簡介

李元勝,品詩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