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燈草邊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燈草邊,明、清景德鎮窯的紅釉瓷器,在焙燒中,器物上部釉汁向下流動,口沿部分釉層減薄,釉層里的銅紅膠體粒子下墜,使器口呈色變淡,宛如一圈燈草圍於口部,故稱"燈草邊"或"脫口"。

目錄

簡介

因工藝不同,"燈草邊"的特徵也有區別,如明代宣德紅釉為自然形成的白口,而康熙郎窯紅則是人為塗施的一層厚而含有粉質的白釉或漿白釉。

郎窯紅釉,釉汁凝厚,焙燒時,器物上部釉汁向下流動,口沿部分釉層減薄,釉層里的銅紅膠體粒子也下墜,使露出的胎體和淡色薄釉,宛如一圈燈草圍於口部,故稱"燈草邊",也叫"脫口"。是郎窯器的一種主要特徵。因工藝不同,"燈草邊"的特徵也有區別,如明代宣德紅釉為自然形成的白口,而康熙郎窯紅則是人為塗施的一層厚而含有粉質的白釉或漿白釉。

評價

有經驗的瓷器收藏家們,都會發現在永樂、宣德時期的祭紅釉器的口邊都不是紅色而是白色或淡青白色,這一現象被人們稱為「燈草邊」或「燈草口」。這是這一時期紅釉器的典型特徵,科學研究表明,造成這一特點的原因是:銅紅釉的釉層必須達到一定厚度才能在釉層的中部形成一層紅色層,如果釉層太薄,紅色層無法形成,釉就不會呈現紅色。而祭紅釉的高溫粘度較大,需要在嚴格控制的燒成條件下才能使流釉適可而止,恰到好處,這樣也就從而形成了一條寬度約1-2mm的白邊,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燈草邊,反之,如果流釉過度,白邊會過寬,也就形成不了燈草邊。[1]

參考文獻

  1. 燈草邊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