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湛江人龍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湛江人龍舞

湛江人龍舞是廣東省的傳統舞蹈。

廣東省東海島東山鎮東山圩村的人龍舞素有「東方一絕」的美稱。表演時,幾十至數百名青壯年和少年均穿短褲,以人體相接,組成一條「長龍」。在鑼鼓震天、號角齊鳴中,「長龍」龍頭高昂,龍身翻騰,龍尾勁擺,一如蛟龍出海,排山倒海,勢不可擋,顯現出獨特的海島色彩和濃厚的鄉土氣息,是東海島乃至雷州半島經久不衰的民間風俗和大型廣場娛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湛江人龍舞遺產在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湛江人龍舞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批准時間:2006年

地區:廣東省

遺產編號:Ⅲ-4

申報地區:廣東省湛江市

基本資料

所屬地區: 廣東 · 湛江

文化遺產名稱:湛江人龍舞

遺產編號:Ⅲ—4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東省湛江市

遺產級別: 國家

歷史溯源

中國龍舞之湛江人龍舞:號稱「東方一絕」

歷史古籍《海康縣續志--風俗》記載:"龍舞,舞龍者一人為頭,後為龍尾,次一人直手抱前者腳夾後者,挨次第抬向街直走,則念曰:騎龍頭龍頭落下水,騎龍尾龍尾豎上天。"

湛江的"人龍舞"始於明末清初。 據當地老人講,東海島的民間有一種說法:逢年過節看大戲或逛圩街,小孩都喜歡坐在大人肩頭上,手拿零食或小玩具在老街一路招搖。藝術產生於遊戲。農閒時為尋開心,大人便扛着小孩與另一對父子在康王廟前鬥力鬥智,誰先把誰拉倒就勝出。後經人點撥,圍繞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做文章,"人龍舞"由此應運而生。

另有傳說, 據藝人傳說,人龍舞大約始於明末,被清軍打敗的明軍撤退到雷州半島東海島,適逢中秋,地方百姓為鼓舞明軍士氣,編排了這個舞蹈。此後人龍舞便在這裡流傳開來,至清乾嘉時達於鼎盛。 人龍舞是東海島特殊社會歷史因素與地域自然條件的產物,它將古海島群眾娛龍、敬龍、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種風俗融入「人龍」之中,形成了自創一體、獨具一格的龍舞表演形式和「人龍」精神。湛江人龍舞有起龍、龍點頭、龍穿雲、龍捲浪等獨具特色的表演程式,表演者練就了快速托人上肩的穩健動作和步法,隊形流暢多變,動作一氣呵成,遠望動感十足,近觀粗獷雄壯,成為中華龍文化延伸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舊時村里男人很熱衷舞人龍,老街東西兩頭也就按地形分成兩條人龍。[1]平日,兩條人龍的成員相安無事,但到中秋前夕相互就不再搭理,皆因兩條龍都想爭最長最強,以便搏得"雄龍"之稱(出演人數少的一條龍就是"雌龍")。這就是人龍的"雌雄之爭"。正因如此,"人龍舞"更是聲名遠播,踴躍者眾。

歷史沿革

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或「舞龍燈」,在全國各地和各民族間廣泛分布,其形式品種的多樣,是任何其他民間舞都無法比擬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以數人集體祭龍求雨的文字;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記錄中已有明確的各種舞龍求雨的記載;此後歷朝歷代的詩文中記錄宮廷或民間舞龍的文字屢見不鮮。直至現在,龍舞仍是民間喜慶節令場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