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原滿族自治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原滿族自治縣隸屬於遼寧省撫順市,地處遼寧省東部山區,與吉林省梅河口市接壤,是遼寧省的東大門,屬於兩省四市七縣交界地帶。

東與吉林省東豐縣梅河口市柳河縣毗鄰,南與新賓滿族自治縣接壤,西與撫順縣鐵嶺縣交界,北與西豐縣開原市相連。

地理坐標為東經124°20′06″—125°28′58″,北緯41°47′52″—42°28′25″,全縣總面積為3932.96平方公里。

截至2010年,清原滿族自治縣轄9個鎮、5個鄉,共188個行政村,總人口336169人,有滿族、漢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錫伯族等29個民族 。

2010年,清原滿族自治縣地區生產總值(GDP)達940296萬元,比2005年的224300萬元增長4.2倍,年均遞增33.2%。

建制沿革

清原戰國時屬燕國的遼東郡,秦及漢初襲舊

西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為玄菟郡高顯縣地,後屬平州玄菟郡;三國西晉隸屬無變。東晉南北朝屬前燕、前秦、後燕。

清初,康熙起奉天府屬開原縣。清代為開原、興京兩縣相間之地。

民國初年(1912年)底開原縣境,後因此地位於柳河、興京、海龍三縣交界處,距縣城較遠,難以控制,便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析開原、海龍、柳河、興京以及鐵嶺五縣各一部分,置設治局,同年八月升為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七月正式定名為清原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改奉天省為遼寧省,清原縣直隸遼寧省為三等縣。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三月公布省公署官制,復改遼寧省為奉天省,仍隸奉天省為丙類縣。

東北光復後,建立了共產黨領導下的縣人民政府。

1946年,國民黨占領此地,為安東省所轄。

1948年,重新解放,劃歸遼東省管轄。

1954年,劃歸遼寧省所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清原滿族自治縣轄9個鎮(清原鎮、紅透山鎮、南口前滿族鎮、大孤家滿族鎮、夏家堡滿族鎮、草市鎮、南山城鎮、灣甸子鎮、英額門鎮)、5個鄉(土口子滿族鄉、北三家滿族鄉、敖家堡鄉、大蘇河鄉、枸乃甸鄉),共188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清原滿族自治縣地處遼寧省東部山區,與吉林省梅河口市接壤,是遼寧省的東大門,屬於兩省四市七縣交界地帶。

東與吉林省東豐縣、梅河口市、柳河縣毗鄰,南與新賓滿族自治縣接壤,西與撫順縣、鐵嶺縣交界,北與西豐縣、開原市相連。

地理坐標為東經124°20′06″—125°28′58″,北緯41°47′52″—42°28′25″,縣城西距省會瀋陽120公里。全縣總面積為3932.96平方公里。

清原滿族自治縣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低山丘陵與河谷交錯,中部沿渾河河谷平原向西逐步低緩。境內山脈屬長白山龍崗支脈。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餘座。最高山峰有南部的龍崗,海拔1100.1米;次之為北部的莫日紅,海拔1013.4米。最高海拔為1100.1米,最低海拔136.2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

清原滿族自治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夏熱。年平均氣溫為5.3℃。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2.9℃;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16℃。極端最高氣溫37.2℃,極端最低氣溫-37.6℃。無霜期130天左右。東部南部高寒山區無霜期110至120天。初霜一般在9月中旬出現,終霜在5月中旬。11月中旬土地封凍,3月下旬至4月上旬化凍,4月下旬化通。最深凍土層169厘米左右。全年總日照時數為2419小時。春夏多西南風,秋冬多西北風。一般風力3至4級,最大風力7至8級。年平均降雨為806.5毫米,多集中於7、8、9月。這三個月降雨量占全年總降雨量的60%以上。日最大降雨量為116.8毫米。年蒸發量為1275毫米。

清原滿族自治縣渾、清、柴、柳四大河流的發源地。境內主、支流共有103條,總流長183公里。其中渾河,境內流長83公里,是大夥房水庫最上游。清河,境地內流長40公里,是清河水庫最上游。柴河,境內流長35公里,是柴河水庫最上游。柳河,境內流長25公里,是吉林磨盤山水庫最上游。

清原滿族自治縣於1981年對全縣的土壤進行了全面系統地普查。其結果是:全縣土壤分為6個土類(暗棕壤、棕壤、白漿土、草甸土、沼澤土、水稻土)11個亞類(暗棕壤、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白漿土、草甸白漿土、草甸土、草甸沼澤土、泥炭沼澤土、淹育型水稻土、沼澤型水稻土)35個土屬(酸性岩類暗棕壤、基性岩類暗棕壤、酸性岩類棕壤性土、耕型酸性岩類棕壤性土、基性岩類棕壤性土、石灰岩類棕壤性土、砂頁岩類棕壤性土、酸性岩類棕壤、耕型酸性岩類棕壤、耕型砂頁岩類棕壤、坡積棕壤、黃土狀棕壤、耕型黃土狀棕壤、坡洪積潮棕壤、耕型坡洪積潮棕壤、耕型黃土狀潮棕壤、坡積白漿土、耕型坡積白漿土、黃土狀白漿土、耕型黃土狀白漿土、黃土狀草甸白漿土、耕型黃土狀草甸白漿土、耕型砂質草甸土、耕型壤質草甸土、草甸土型菜園土、耕型草甸沼澤土、泥炭沼澤土、耕型泥炭土、埋藏泥炭土、耕型埋藏泥炭土、草甸土田、棕壤田、腐泥沼澤土、草甸沼澤田、泥炭沼澤田)76個土種,反映了全縣的土壤全貌。

自然資源

清原滿族自治縣植物有柞、楊、柳、楸、槐、椴、榆、樺、黃木皮欏等樹種,還有少量的珍貴樹種,如刺楸、曲柳、暴馬等。人工栽培的樹種多是落葉松、黑松、還有少量的紅松、果松、樟子松、雲衫等。 野生中藥材已發現560種,採集較多的有細辛、桔梗、蒼朮、白頭翁、五味子、車前子、龍膽草、柴胡、益母蒿、黃柏等。

截至2010年,清原滿族自治縣已發現的礦種有金、銅、鐵、硫化鐵、蛭石、理石、硅石、英石、石灰石、煤炭、雲母、草炭土等20餘種。全縣已發現的礦點109個,其中金礦點33個,儲金量約20噸;鐵礦點5個,儲量約4700萬噸;石灰廠礦點3個,儲量約8200萬噸;硫化鐵礦點3個,儲量約1025萬噸;草炭土礦點8個,儲量約7000萬噸。

人口民族

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清原滿族自治縣總戶數102542戶,總人口336169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318277人增加17892人,比「五普」增長5.6%。全縣共有29個民族。其中滿族191460人,漢族94390人,朝鮮族3254人,回族616人,蒙古族419人,錫伯族122人,壯族29人,白族20人,畲族8人,黎族5人,維吾爾族4人,侗族4人,景頗族4人,達斡爾族4人,哈尼族3人,苗族3人,彝族3人,高山族3人。

名勝古蹟

古蹟

全縣已發現古城堡9座,古文化遺址4處,石棚址2處,石棺墓70餘座,還有柳條邊遺址等。

紅河峽谷

紅河峽谷漂流是清原紅河峽谷國家森林公園一部分,距縣城20公里,距撫順市100公里,距瀋陽市150公里。經過兩年開山鑿石,鋪路架橋,在連綿起伏崇山峻岭中硬是開出一條路來。起點在峽谷源頭沙河屯下水後,在25公里長的峽谷中部按國家AAAA級標準建起服務區,修建了上岸碼頭、更衣間、沐浴室、鍋爐房、餐廳、住宅、休息室、購物中心等,為遊客提供周到服務。   紅河峽谷漂流從大蘇河鄉沙河子屯起,至腰站溝溝口,全長12.8公里。該河段集雨面積784平方公里,水量充沛且水質清澈無污染。漂流區河寬20-50米不等,平均水深1米左右,落差適中,有緩段和急流段各2o個,緩段悠閒自在,急段有驚無險。漂流區兩岸森林茂密,怪石聳立,山珍野禽,怡然自得,一派原始景象。河流順山勢而下,千迴百轉,曲徑通幽,大有「山-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風景極其獨特,是我國北方罕見的天然漂流場所。漂流期可達4個月左右。[1]

青雲寺

 青雲寺距滿鄉清原縣城城北約兩華里許。在芳澤氣通,迤邐青靄的寶珠峰下,有座雙檐斗拱式建築,上懸「青雲古剎」藍底金字匾額,給人以覺淨恢弘之正氣。青雲寺建築風格,古樸典雅,仿宮殿式的三層殿堂,以正路為軸線,兩側對稱。前殿是天王殿、鐘樓、鼓樓、寮房、禪房、講經堂、往生堂、齋堂等;中殿為大雄寶殿;後殿將建藏經樓,總建築面積近4000平方米,占地面積20畝,1.3萬餘平方米。進山門便是天王殿,殿內供奉着彌勒佛,背後站立着韋陀佛,左右為風、調、雨、順四大菩薩。出前殿,邁上33級台階是中院,中院供奉着獨占熬頭的露天觀世音。正殿為大雄寶殿,殿內供奉着釋珈牟尼佛像,左為迦葉尊者,右為阿難尊者,後兩側為十八羅漢,後面為滴水觀音和隨侍的善財童子、龍女,還有文殊菩薩。排列有序,布局有致。跏跌盤坐,凝神閉目者,極顯其善;眉開眼笑,雍容大度者,可見其慈.[2]

城市榮譽

2019年9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名優特產

清原滿族自治縣特產有:細辛、猴腿.

人參、五味子、紅南果梨、龍膽、清原馬鹿等。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