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
![]() |
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是清華大學歷史最悠久、成就最輝煌的學科之一,1911年建校初期就開設有中國史、西洋史等課程,1926年正式成立歷史系,著名學者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陸懋德、蔣廷黻、劉崇鋐、雷海宗、張蔭麟、吳晗、邵循正、王信忠、孫毓棠、周一良、丁則良、王永興等都先後在歷史系執教,並形成了中西交融、古今貫通的學術傳統,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史學人才。
目錄
發展現狀
1985年學校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著名學者張岱年、錢遜、李學勤等先後擔任所長,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思想與文化、歷史與文獻、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等方面的研究,下設中國思想史、西方思想史、歷史文獻等研究室,原國際漢學研究所也併入思想文化研究所。1993年,清華歷史系恢復建制。2003年,歷史系與思想文化研究所合併,成立新的歷史系,對原有力量進行了整合。在系、所合併基礎上,清華大學歷史學科的科研和教學力量顯著地得到了充實和加強,在人才引進和學科建設方面成績顯著,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清華歷史學科依託清華大學良好的學術環境,形成了以歷史係為中心,多學科密切合作,名家匯集,梯隊合理,優勢集中,特色明顯,學術新生長點多,圖書資料積累量大,國際化的學術格局。清華大學歷史系具有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涵蓋歷史學下所有二級學科)、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歷史學國家重點學科、歷史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科研實力強大,人才培養[1]成效日益明顯,可以招收歷史學一級學科各相關領域的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以及留學生。
清華大學歷史系學科招生
清華大學歷史系復建後,歷史學從2003年起開始由人文學院統一招收本科生。學生入學後,先在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試驗班(自2005年起為人文科學試驗班)完成三個學期的人文學科基礎訓練後,從第三學期末開始選擇專業,自主選擇進入歷史系學習,再進行歷史學的學科專業訓練。除各種公共課程之外,人文學科的基礎訓練,主要是依託中西經典研讀方面的課程和文史哲學術入門等課程來進行,學生進入歷史學科的專業訓練之後,則開設歷史學的主幹課程。清華大學歷史系現有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可招收歷史學一級學科下所有二級學科專業(史學史及史學理論、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等)的博士、碩士研究生。清華大學歷史系師資力量雄厚,擁有多位年富力強、在各自專業領域內具有較大影響的知名學者,在歷史文獻學(含古文字學)、中國古代史、專門史(如思想史、經濟史、社會史)、史學理論等學科領域具有較大優勢。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流動站涵蓋歷史學一級學科之下的所有二級學科,流動站以歷史係為主要依託,部分研究領域與漢語言文字學、哲學史、藝術史、科技史等學科相交叉。
清華大學歷史系師資實力
清華歷史學科依託清華大學良好的學術環境,形成了以歷史係為中心,多學科密切合作,名家匯集,梯隊合理,優勢集中,特色明顯,學術新生長點多,前沿化、國際化的學術格局。師資力量雄厚,擁有多位年富力強、在各自專業領域內具有較大影響的知名學者,在歷史文獻學(含古文字學)、中國古代史、專門史(學術史、思想史、社會史、經濟史等)、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等領域具有突出優勢。現有專任教授15人、副教授15人,講師4人,另有兼職教授5人。專任教授中有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學科評議組長1人,歷史教學委員會委員1人,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員會委員1人,國家級學會會長、副會長等4人。
清華大學歷史系系所機構
清華歷史學科的核心機構是歷史系,下設有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世界史教研室、思想文化史教研室,以及國際漢學研究所、出土文獻研究中心、經學研究中心、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心、中國近代文化與現代化研究中心、東北亞研究中心、旅遊文化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等專門研究機構。圖書資料的收藏也在全國歷史系所中名列前茅,歷史系擁有面積400餘平方米、藏書10萬餘冊的系資料室,科技史與古文獻研究所也建有一個頗具規模的文獻數據庫。清華大學在歷史時期就素以圖書完備、條件優越著稱,院系調整時清華絕大部分的文科圖書資料均保留在學校。清華大圖書館和人文分管現有各類文史典籍百餘萬種,其中珍貴古籍有2萬8千餘種、30萬冊,外文圖書40多萬冊,電子文獻數據庫[2]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