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海洋天氣預報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海洋天氣預報是中國天氣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1]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2]

目錄

名詞解釋

海洋天氣預報也稱海洋氣象預報,是各大氣象台通過電視台或廣播對未來一段時間內海洋溫度、風浪情況的預報。預報項目已超過20個,主要包括海浪、潮汐、潮流、風暴潮、地震海嘯、水溫、鹽度、密度、聲速、海冰、海流及大風、颱風、海霧、能見度等。

海洋氣象預報起源於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之後。 戰爭中,法國軍艦「亨利」4號受狂風巨浪襲擊,在黑海沉沒。法國巴黎天文台台長U.Le維埃爾於1855年3 月19日向法國科學院作報告,認為:「若組織觀測網,迅速將觀測資料集中一處,分析繪製天氣圖,可推斷出未來風暴的運行路徑。」1856年,法國第一個正規的天氣服務系統建立,於1863年正式向法國港灣發布風暴警報。此後不久,歐美各國和日本也都開始拍發氣象電報,繪製天氣圖。

海洋天氣預報業務的工作內容包括監測和預報發生在海洋上的天氣現象和風向、風力、能見度等氣象要素;預報預警海上強對流天氣和海上大風、海霧等海洋氣象災害,並對其引發的海洋災害進行影響預評估;為全球海上遇險安全系統(GMDSS)提供責任區內的海洋氣象情報。

我國海洋氣象預報業務體系包含國家級、區域中心級、省級和地(市)級四級。其中,國家級海洋氣象業務單位為國家氣象中心;區域中心級業務單位為上海海洋中心氣象台、廣州海洋中心氣象台、天津海洋中心氣象台;省級和地(市)級業務單位為11個沿海省的省海洋氣象台和地(市)海洋氣象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