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海帶裙帶菜移植技術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海帶裙帶菜移植技術資源養護與生態修復海帶、裙帶菜移植技術,海藻場是海洋生態系統中基礎且重要的一環,以海帶、裙帶菜等大型藻類形成的海藻場不僅可以淨化水質、改善底質、阻止赤潮的發生,還是很多生物的產卵場、育幼場,可以為魚蝦蟹等提供餌料,此外,海藻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藥用價值,此外還能吸收二氧化碳[1],起到緩解溫室效應的功能。

目錄

一、應用成效

海藻場是海洋生態系統中基礎且重要的一環,以海帶、裙帶菜等大型藻類形成的海藻場不僅可以淨化水質、改善底質、阻止赤潮的發生,還是很多生物的產卵場、育幼場,可以為魚蝦蟹等提供餌料,此外,海藻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藥用價值,此外還能吸收二氧化碳,起到緩解溫室效應的功能。但近年來由於環境污染特別是底拖網的破壞,近岸海藻場破壞嚴重,致使很多海域都出現了荒漠化,嚴重影響了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海帶、裙帶菜移植工程進行人工藻場建設是恢復海藻場的有效手段,目前國內外都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和建設。團隊針對大型海藻移植和海藻場建設作了大量的研究和示範,在遼寧省長海縣、金州、旅順等地開展了海帶、裙帶菜移植實驗和推廣,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特殊生態類型(如珊瑚礁、紅樹林、海島)的生態修復提供了參考。

二、技術要點

1、海域選擇和本地調查

對于海帶、裙帶菜[2]移植海域選擇應遵循符合功能區劃、滿足移植所需環境、生物等基本條件;對擬移植海域的本底調查,根據結果跟海帶、裙帶菜生境需求進行比對,最終確定移植海域。遵循藻類生長規律的基礎上,確定移植時間。其中,移植海域環境調查包括現在或歷史是否有海帶、裙帶菜分布,有無競爭藻類或敵害生物等,海底地形、底質或海底敷設有人工魚礁。海域高潮時水深在10m以內。透明度宜在3m以上等本底條件。

2、移植過程

藻體選擇包括自然和人工繁苗,幼齡期莖葉總長度20cm以上個體,人工繁育的苗種需在海上分苗後進行。移植藻體應葉片完整,邊緣無明顯破損,葉片柄部完整粗壯,藻體固着器根系發達。死亡率、傷殘率、畸形率之和<10%。海區自然生長藻體採集由潛水員下潛至海底從根部採集整個藻體,帶至運輸船上。採用容積大於20L的白色泡沫保溫箱等不透明保溫裝置(放置冰袋),或層疊鋪在船上加蓋浸水的棉麻布。運輸時間一般選擇早上或傍晚,避免陽光暴曬。運輸干露時間不超過12小時。

3、夾苗和投放

用10米苗繩,將成束的海帶、裙帶菜根部間隔20cm夾在苗繩股結處,每束2-3根,每根苗繩末端用塑料標記牌標記。由潛水員攜帶苗繩,將苗繩以纏繞、拉伸等形式用環保扎帶固定在原生礁石或者人工藻礁上。移植海帶、裙帶菜正常生長達到性成熟,並通過釋放孢子進行繁殖,促進目標海域的進一步拓殖,實現藻場生態修復重建。間隔固定時間,潛水員要用水下攝像錄製移植區全貌,定期進行藻場建設調查,分析移植藻體的成活率,評價移植效果。

三、應用場景

遼寧長海縣、旅順和金州海域。

參考文獻

  1. 什麼是二氧化碳?,搜狐,2023-08-21
  2. 裙帶菜和海帶,你能分清嗎?,搜狐,202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