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浮宮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浮宮鎮,隸屬於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地處龍海市東部九龍江下游出海口,東接招商局中銀漳州經濟開發區,北鄰廈門經濟特區,西傍漳州、石碼重鎮,浮宮鎮東經117°57′北緯24°24′。改鎮農業主產優質米、水果和水產品,物產豐富,是閩台農業合作的試驗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農業及經濟發展較快,名勝古蹟也較為特色和豐富。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7792公頃,常住人口56036人。[1]

中文名: 浮宮鎮

別 名: 福建省楊梅第一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漳州市龍海市

地理位置: 龍海市東部九龍江下游出海口

面 積:7792 公頃

下轄地區: 19個村委會

電話區號: 0596

郵政區碼: 363104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56036人(2017年)

車牌代碼: 閩E

行政區劃

浮宮鎮有19個村委會八坑村、溪山村、山塘村 、浮宮村、港前村、邱厝村、霞郭村、海山村 、海平村、霞威村、埔里村、田頭村 、霞圳村 、後寶村 、丹宅村 、美山村、際都村、霞興村 、漁業村

經濟發展

工業聚集區

本鎮工業聚集區包括田頭、霞威和霞興、霞圳兩個工業聚集區。田頭、霞威工業聚集區2.5平方公里,現擺有36個項目,其中已投產項目有22個,在建項目5個,籌建9個;霞興、霞圳工業聚集區第一期規劃1300畝,現已完成征地1050畝及規劃設計。

重點項目建設方面

龍海市規劃的錦江大道浮宮段,涉及邱厝、霞郭、田頭、霞威、埔里五個村,已征地1500畝。國家級重點項目廈漳跨海大橋橫跨海門島並在島上設立服務站,出口設立在浮宮與港尾交接處的疏港公路。碼頭群方面全鎮共13個碼頭

旅遊區規劃

規劃中的雲蓋山旅遊風景區,計劃規劃總面積4平方公里,旅遊區內擁有南宋末代皇帝避難的千年古剎——雲蓋寺、五百羅漢堂法華院、明清古軍營洪爐寨及集休閒、療養、娛樂為一體的霞威福利院等十大景觀,岩下社至雲蓋寺的盤山公路也已開通,總投資約1000萬元;本鎮還擁有省級生態保護區千畝紅樹林,譽有與廈門、金門並稱為「三門」的海門島,總面積3.1平方公里,總人口5866人。

農業方面

全鎮現有楊梅、荔枝、龍眼等水果栽種面積3萬多畝,水稻、蔬菜等農作物種植面積一萬多畝,涉及丹宅、溪東農場、美山、際都、溪山等村;擁有青蟹、梭子蟹,紫菜、吊蚝、鱉、鰻、對蝦養殖面積近萬畝,分布在霞郭、霞威、邱厝、埔里、田頭、溪山等村。農業主產優質米、水果和水產品,物產豐富,是閩台農業合作的試驗區。

名勝古蹟

護堤巨輪「鎮東號」浮宮海岸線長18公里,其中最險段是南溪流入九龍江的匯合口。清政府曾撥銀二百兩修堤,不久又被狂風駭浪衝垮。1929年,旅居印尼僑領郭美丞譽推華僑代表,回國參加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回到故里傾聽民聲,於是,便籌資購買上海招商局3000頓級巨輪於三角洲水域,設計安沉為鐵馬,鞏固長堤根基,終於擋住洶湧的狂濤,確保萬畝良田免遭水患,至今百載,巨輪尚在,造福鄉里,傳芳百世。(故此地稱 「二百兩」,又叫「鎮東」)

萬安樓

萬安樓(又名林家樓)位於溪頭社,建於明萬辛卯年(公元1579年)該樓為土木結構方口形三層樓院,坐北朝南,面積1220平方,牆厚1米2,底牆砌二米條石,用砂、灰、糯米飯三合土夯築,內開井18口,隔房幾十間,可容納500多人,正面開園拱樓門,大額嵌石匾刻「萬安樓」。據傳,溪頭社有位商人名喚林樓仔,往南洋經商,獲巨資回家,是時寇亂紛起,為避倭寇侵擾,保護民眾人身安全,他為首集資興建,故名「萬安樓」。崇禎元年(1628年)鄭芝龍部隊,路經此地,疑樓內有伏兵,下命破之,焚毀樓房,民眾傷亡30多人,現權存外牆。

田頭龍泉井

在龍海市浮宮鎮田頭村前坑社,有一口古井,此井深不過數尺,清澈見底,然而,即使大旱之年,泉涌如常,永不乾涸。當你打上一桶水,很快便恢復原狀,實為神奇。四鄰鄉里群眾都來取水泡茶,別有風味,清香可口,芬芳撲鼻,提神舒爽。據悉,在盛夏「大暑」和嚴冬「大寒」日,用井水浸「高麗」,有治療哮喘、氣管、腸胃不適等功效。相傳,宋少帝蒙難南下,被元兵追趕到前坑社,已是筋疲力盡,飢餓口渴,遂發現身邊一口井,喜出望外,急取水飲之,頓覺清涼可口,全身舒爽,連贊到「好水,好水」,於是鄉里便傳皇帝金言賞賜,故稱「龍泉井」。

鸛石岩

鸛石岩(半石公)位於院前水庫東側山頂,約距古坂3公里,建於唐朝。有兩大石,其中一石上覆蓋一小石,遠望有如鶴鳥停落,觀其狀如實,故稱「鸛石岩」。兩大石高約20米,行經曲折自然,有如人工設計三層樓,可容納數百人。據《海澄縣誌》記載,相傳宋少帝南迂時,陸秀夫諸臣曾避於此,在洞石刻上「小蓬萊」、「寒泉洞」字樣。後人塑其臣像九人,呼為九部相公而奉敬。因岩北禿廢,迂像於洞中,爾後,經久不修,臣像遺失。石刻「小蓬茉」字跡依存。巨石有副對聯寫道:大鸛石嚴此石別有天姿,小蓬萊島以洲族靈神跡。如今,為追憶歷史,珍惜文物,奉敬明臣,洞裡經常有信徒打掃,焚香動朝拜。

南川鄭氏古宅院

在浮宮地區,盛傳一首民謠:「有永昌樓,無永昌富,有永昌富,無永昌屋。」讚揚鄭永昌不但富有,住宅也精美獨特。鄭永昌,又名宗熙,龍海市浮宮鎮美山村人,家境貧困,無奈於1860年洋過海到印尼謀生,因生意發達,他數次回鄉,興建敦仁、謙九二座祠堂,並籌建自家一座「南川鄭氏大院」。大院占地28畝,坐擁118間房,民居古建築極為整齊,由主厝、護厝、廂房組成一個和工方形,中間是巨大的埕院,紅瓦為頂,青石為基,燕尾脊高翹,生動氣派。棟樑、牌坊、窗戶、門上遍布磚雕、木雕、石雕、花鳥蟲魚、龍虎獅豹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特別是石浮雕礎柱和包袱,在閩南實屬罕見。據專家考察認為,這座民房體現閩南古代建築的傑出成就,擬申報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音準。鄭永昌熱心公益事業,捐資修建村道、橋樑、渡口碼頭、修繕鶴石岩名勝,賑濟山東災民,贊助「北洋水師」軍響,爾後被清政府賜予 「貢生」「中憲大夫」官職,常戴花翎,光宗耀祖。

基礎設施

由於本鎮的工業經濟發展起步晚、基礎弱,落後於全市水平,大大地制約了本鎮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為此,本鎮認真實施「工業立鎮」的發展戰略,以狠抓工業發展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突破口,加強領導,將區位優勢化為區域發展優勢,擴大招商渠道,扶持民營經濟發展,構築發展平台,先後投資305萬用於工業園區「三通一平」建設,投資30萬元對疏港公路和西浮線浮宮段公路兩側可以發展工業的7000畝工業土地進行測量和規劃,有力地帶動了全鎮工業經濟的良好發展。1~6月,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3.18億元,同比增長42%,完成全年任務的51.3%;其中規模工業產值1731萬元,同比增長14%;出口總額252萬美元,完成全年任務56%。

農業發展

2012年,本鎮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切實執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是組織實施完成農村稅費改革任務,全面實施「五個取消、一個穩定、一項改革」的農村稅費改革政策,共計退還2003年鎮統籌、村提留款293.4萬元,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林權登記發換證工作順利實施,本鎮共有13個村有林改任務,為使林權改革工作順利實施,本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加大投入,因林施策,針對本鎮山界爭議地多、山林糾紛多等問題,在實地勘察的基礎上,採取協議暫定界和依原林權證定界、保留糾紛隔離區等作法,使林權改革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現已有9個村全部或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任務,占有林改任務村的69.2%,完成120宗,登計面積39840畝,占全鎮任務61830畝的64.4%,其中集體商品林已完成面積32213畝,占全鎮應列入改革面積51546畝的62.5%。

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大,投資130萬元完成丹宅片3000畝節水灌溉建設項目,投資15萬元,實施農業科技示範園建設,購置馬玲薯收穫機、大型旋耕機等多種新機械,引進上海聯合收割機到本鎮進行跨區作業,有力地推進了本鎮農業機械化進程,為本鎮乃至周邊鄉鎮的種植戶提供了有力生產服務,受到農戶的熱烈歡迎。同時,投資5多萬元對險堤、險庫、險閘進行除險加固;內河港道清淤和水葫蘆的專項整治工作取得階段成果。四是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推進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大力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本鎮的出口豆類蔬菜標準化生產、加工示範項目被省科技廳列為省星火計劃項目,「浮宮楊梅」 2012年又喜攀「雙高」——產量高、價格高。據統計,2012年本鎮的楊梅產值可達8000萬元。上半年,本鎮農業、農村經濟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 1~6月,全鎮實現農漁牧總產值1.25億元,同比增長8.58%,完成全年任務的53%,農民人均純收入2100元 。

鄉鎮概況

浮宮鎮地處龍海市東南部、九龍江入海口,東接招商局漳州經濟開發區,西傍龍海市東園工業園區,南與白水古鎮接壤,北與廈門經濟特區隔海相望,同三高速公路擦肩而過,漳雲公路貫穿東西,疏港公路橫穿南北,背山臨水,水陸交通便捷,轄19個行政村、1個農場、1個居委會。浮宮鎮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省道、高速公路、海運樣樣俱全,交通便捷。海運尤為繁榮。離漳州港3.5萬噸雜貨碼頭和5萬噸級的集裝箱綜合性碼頭只有12公里;這裡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山、海、田」齊備,素有「三水」之鄉美稱,其中楊梅面積、產量約占福建省的70%,被譽為「福建省楊梅第一鎮」;梭子蟹加產量約占福建省的70%,是福建省梭子蟹加工重點鎮。浮宮鎮基礎設施十分完備,漳州港的九龍北溪引水工程穿越全境,可滿足生產、生活用水需求,電力供應充足,現有一座3萬伏高壓變電站,超大型華陽火力發電廠距浮宮僅20公里,通訊發達,擁有2000門程控電話模塊及手機電話載波中轉站。浮宮鎮工業生產前景廣闊,現有企業262家,主要從事食品、速凍、水產品加工、建材,其中漳州振發食品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龍頭企業,漳州、龍海重點外資企業,創匯和納稅大戶;浮宮鎮是一片富饒的土地,她背山靠海,氣候宜人,年平均溫度21℃,年降水量1280mm,全年基本無霜,地勢平緩,山、海、田俱備,以盛產水果、水產、水稻而馳名,素有「三水之鄉」美稱;「浮宮楊梅」連續兩年被評為「省級名牌農產品」,現有種植面積3.5萬畝,年產近萬噸,暢銷國內、外市場,是全鎮支柱產業,同時,荔枝、龍眼、桃李、柑桔、紅柿,滿山以果代林,四季花果飄香;耕地面積17469畝,主要種植優質米、豆類、蔬菜等經濟作物;全鎮有3個漁業村,有8000多畝水產養殖,對蝦、紅鱘、鰻魚成為主要養殖項目,漁業總產值一億元左右。浮宮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擁有旖旎的自然風光和醇厚的人文景觀,南宋末代皇帝避難的千年古剎——雲蓋寺、明清古軍營洪爐寨等十大景觀、省級生態保護區千畝紅樹林、與廈門、金門並稱為「三門」的海門島是朝聖、觀光、休閒的好去處。浮宮是一片希望的土地,她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區位優勢十分突出,各種資源十分豐富,是眾多客商爭相投資、開發建設的一方熱土和黃金寶地。一是工業項目建設的快速發展,浮宮鎮黨委、政府深入實施「依港立鎮、工業強鎮」發展戰略,創新工作機制,強化招商引資,加快工業建設步伐,有力地推動了浮宮的工業經濟發展。2002年來,全鎮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2億元,共新辦項目33個,其中外資項目4個,投資300萬元以上項目29個,投資千萬元項目有11個,並初步形成了「農副產品(水產)加工業、輕工貿業、建材行業、碼頭行業」等四大主導產業。浮宮的項目建設終於實現了「從少到多,從小到大」的歷史性跨越,發展成為我市東部地區的一方投資熱土,2004年與2005年連續兩次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發展工業先進鄉鎮」。二是臨港優勢的進一步凸顯,浮宮鎮擁有12.8公里的江海岸線,一比疆地區有數處江海深水泊位,可停靠3000噸船舶,距漳州港3.5萬噸雜貨碼頭和5萬噸級的集裝箱綜合性碼頭只有12公里,隨着廈門港與漳州港整合成海灣綜合港口,浮宮鎮的臨港優勢將進一步凸顯,成為拉動臨港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源泉。三是基礎設施的趨於完善,全鎮水利設施完善,建造大小水庫6座,蓄水量245.5萬立方米,受益面積1.3萬畝;修建西溪一條配套工程,興建電灌站1個,安裝電動抽水機五台,總裝機量1075千瓦,揚程28米,抽水流量2.5立方米/秒;興建高揚程13處,受益面積2600畝;興建西溪一條龍水渠,總長18公里,容水量36萬立方米,興建下威引渠,全長3公里;興建丹宅中溪,全長2.5公里;興建城內,港前中心渠道,總長5公里;建設水閘5口,解決鎮內積水問題。2002年以來,全鎮投資1855萬元,完成37.8公里的村道水泥路建設,實現了村村水泥路。四是民營經濟的不斷崛起,個私民營經濟是浮宮鎮頗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為加速民營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其在安置就業、增收富民、維護穩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浮宮鎮不斷解放思想,努力營造適合民營經濟發展的輿論環境、政策環境、服務環境,強化多項措施,着力推動民營經濟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一方面鼓勵、扶持現有的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升級轉型,重點培育梭子蟹加工和農副產品加工這兩個主導產業;另一方面鼓勵、引導社會經濟能人大膽的投資興辦企業,鎮黨委、政府從投資的優惠政策、投資服務、項目用地等方面加以扶持,做強壯大本鎮的民營企業群。再一方面,積極引導企業加快產業升級,鼓勵和幫助企業的產品取得包括AS8000、ISO14000、ISO9000和HACCP等各種質量體認證,爭創漳州市級以上品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五是第三產業的活力四射,浮宮鎮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突出商貿、旅遊、物流等工作重點,推動第三產業良性發展。一方面大力發展碼頭倉儲業。充分利用浮宮鎮面江臨海地理優勢,突出一比疆地區的港口特色,協調解決好碼頭企業之間的用地矛盾,完善規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整合規劃碼頭建設,加大碼頭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高位嫁接,做強作大碼頭業,大力推動倉儲、物流、運輸等配套服務業發展。另一方面大力開發旅遊行業。整合利用旅遊資源,大力挖掘旅遊亮點,打造旅遊品牌,創造條件,努力促成「龍江水鄉」項目投資興建,重點規劃「海門島--雲蓋寺--洪爐寨--八坑果園」一日游路線圖,認真做好旅遊點的對外推介工作,積極掛靠廈門旅遊行業,着力發展休閒農業旅遊項目,進而帶動商貿、服務、餐飲等第三行業的快速發展。再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業物流業。走「產地+集散地」的路子,為本地農產品構築強有力的市場支撐,每年的5月是浮宮楊梅登場的高峰期,更是浮宮商貿業興旺發達黃金時期,全國各地的經銷商,或汽運或空運把浮宮的楊梅銷售到全國各大中城市,帶動浮宮的運輸業、冷凍業、餐飲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為浮宮鎮的商貿注人了生機和活力。

視頻

福建公共頻道《八閩新風采》欄目——福建省龍海市浮宮鎮海山村

參考文獻